
英特爾(NASDAQ:INTC)正處於關鍵轉型期,在全球 AI 伺服器需求迅速升溫的背景下,公司正試圖重整旗鼓,重返科技產業領先地位。2024 年全球伺服器銷售已突破 2,500 億美元,預估 2025 年將上看 3,600 億美元,其中以支援 AI 運算的資料中心基礎建設需求成長最為顯著。儘管英特爾在 AI 加速器領域尚未如 Nvidia 等競爭對手佔有主導地位,但其 Xeon 處理器依然是多數雲端巨頭數據中心運作的核心,隨著 AI 基礎建設大幅擴張,英特爾仍有機會搶占可觀的市佔率。
公司於 2025 年迎來新任執行長譚立柏(Lip‑Bu Tan),他上任後迅速啟動改革計畫,核心決策之一即是重整晶圓代工製程策略。英特爾考慮放棄延誤多時、資本密集的 18A 製程,轉向更具競爭力、技術領先的 14A 節點。這一變動雖可能導致數億甚至數十億美元的資產減記,卻有助於公司聚焦關鍵技術競爭力,加快製程節奏,提升與台積電等業界領先者抗衡的實力。
財務方面,英特爾 2024 年出現自 1986 年以來首次年度虧損,全年淨損高達 188 億美元,主要來自重組成本、研發開支增加以及先前製造延遲的影響。不過,公司獲得了 79 億美元的美國 CHIPS 補助,加上最新稅改中針對半導體製造的投資稅額抵免從 25% 提高至 35%,大幅減輕其資本支出壓力,也為 IDM 2.0 模式帶來利潤空間。這些政策紅利不僅有助於穩定現金流,也提高了中長期資產回報率。在企業策略方面,英特爾正深化 IDM 2.0 模型,即結合自有晶圓廠、先進封裝、設計與製造垂直整合。此一模式雖具高度靈活性與可擴展性,亦能吸引雲端客戶訂單,但其執行難度高,涉及技術轉換、資本效率與人力重組等多項挑戰。特別是 14A 製程量產時程預估需至 2028 年,屆時台積電可能已量產更先進的 1.4 奈米製程,這將對英特爾的市場切入速度構成壓力。
在競爭格局上,英特爾面臨來自 AMD 與 Nvidia 雙重挑戰。雖然 Gaudi 系列 AI 加速器因成本與能源效率受關注,但商用規模尚未突破。英特爾也積極推進與第三方合作,如與 Exostellar 攜手優化 AI 環境佈署,試圖提升解決方案的整體效益與交付速度。儘管如此,市場仍需更多實證案例來驗證其解決方案的規模與效能。
就財務結構而言,公司面臨高額資本支出、負債增加與利息成本上升的壓力。雖然政策資助提供部分緩解,公司仍需嚴格控管現金流與槓桿比率。此外,英特爾已啟動大規模組織重整與裁員計畫,據報導最多可能裁減約 20% 人力,並出售汽車晶片業務,聚焦核心資源於高附加價值領域。
執行風險不容忽視。14A 若無法如期量產、18A 產能遭報廢、管理階層更替所帶來的溝通與策略斷層,都將影響英特爾的轉型進程。目前公司亦已陸續更換工程與 AI 部門核心主管,以期提升整體研發節奏與決策效率,但短期內仍將處於陣痛期。
估值方面,英特爾目前股價處於 20 美元中低區間,分析師普遍評為「持有」,目標價平均介於 21 至 23 美元之間。儘管市值低於歷史平均水平,但市場多空觀點分歧,部分投資人擔憂短期財務拖累與技術落後問題,而另有部分看好政策紅利、製程翻轉與 AI 應用滲透帶來的轉型潛力。
總結而言,英特爾正站在重大轉型關口。一方面擁有龐大技術底蘊、政府資金支持與市場基礎,另一方面面對激烈競爭、技術落後與財務壓力等挑戰。對於長期看好 AI 基礎設施擴張與願意承擔轉型風險的投資者而言,英特爾是一項具潛力的重建型標的。而對於偏好穩健與短期確定性的投資人,仍須謹慎觀望,待轉型具體成效逐步顯現後再行介入,將是更保守的策略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