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872年實施「義務兵役」以來,法國軍隊成為共和理想、社會秩序與服從權力之間的矛盾場域。
「公民–士兵」的共和理想:從甘貝塔到制度化兵役「共和派」領袖如甘貝塔(Léon Gambetta)堅信,民主體制中的每位公民天生便是士兵,軍事服役不僅是保家衛國的職責,更是政治參與的象徵。在此觀點下,軍隊應該反映整個社會的面貌,成為全民共同承擔的民主機制。因此,法國在1872年正式引入「義務兵役制」,試圖把軍隊「社會化」,使其不再是菁英或貴族的特權。
這一制度改革象徵著共和政體的現代化與統合邏輯,透過「徵兵」制度建立「人人平等」的服役義務,將政治權利與軍事義務相連結。這種制度設計不只關乎軍事部署,更攸關民主價值的實踐。

軍隊中的社會摩擦與秩序挑戰
「義務兵役制」的推動使軍隊中出現來自各種社會背景的年輕人,打破了過往軍隊階級分明、指揮清晰的秩序結構。這種社會的多元性引發了軍中「紀律」維持上的難題,也暴露出制度與現實之間的落差。
許多軍官仍舊秉持傳統權威與階級觀念,對來自基層的士兵存在偏見與排斥;相對地,士兵們也常對軍中規則與服從命令產生不滿。這種緊張關係導致了軍隊成為一個充滿矛盾的社會微縮模型,無法完全實現共和理想所賦予它的社會整合使命。
社會抗拒與「反共和」情緒的延續
儘管共和政府試圖塑造「民主軍隊」的形象,但社會上對「徵兵」制度的接受度並不高,特別是在農村地區與保守社群中,普遍存在對「服役」的不滿與逃避行為。這反映出軍隊與一般民眾在價值觀與身份認同上的距離。
此外,軍隊內部仍存有頑強的「保王派」與「反共和」勢力,他們常將軍隊視為捍衛傳統秩序的堡壘,而非民主改革的工具。這些力量在制度下表面妥協,實則持續抵制共和理念,使軍隊成為一個政治鬥爭的場域而非統合象徵。
去神話化的歷史觀與「公民-士兵」迷思的解構
歷史學者 Raoul Girardet 批判了「公民-士兵」這一理想化形象。他認為,軍隊的真實面貌往往被政治神話所遮蔽,尤其在如「德雷福斯事件(Affaire Dreyfus)」中,軍隊與共和制度的緊張關係被公開放大,暴露出民主社會中軍事體系的保守性與排他性。
Girardet 的批判使學界開始重新思考軍隊的政治性與象徵性,認為它不應被簡化為民主的守護者,而應被視為一個具有自主邏輯與內部張力的社會機構。
「軍事社會學」的興起與「服從」概念的再定義
近年來「軍事社會學」的興起,讓研究重心轉向士兵的日常經驗、階級互動與社會化過程。這些研究強調,軍隊不僅是制度性的「國家機器」,更是一個充滿社會意義的空間,士兵在其中學習服從、認同國家、建立集體記憶。
「服從」不再被簡單定義為對命令的接受,而是涉及情感認同、文化背景與社會地位等因素的複雜產物。應從更細膩的視角來看待軍隊—它不只是力量的象徵,更是反映社會結構與政治文化的鏡像。
共和國與軍隊的關係,是制度改革也是社會矛盾的縮影
回望法國共和體制建構過程中軍隊的角色,它既是民主理想的承載者,也是社會排斥與權力運作的再現場所。「區分與服從」成為軍隊與公民之間的緊張關係:軍隊在「區分」中塑造「紀律」,在「服從」中建構「身份」,但這兩者卻又彼此衝突,使軍隊成為共和建設中最為矛盾的象徵之一。
參考書目: Marly, Mathieu. “Introduction générale”. Distinguer et soumettre: Une histoire sociale de l'armée française (1872-1914). Rennes: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Rennes,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