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寫作到底是為了誰?」一位文青如此詢問我。
我噗哧一笑道:「 坦白說,就是為了自己。」
可是提到「自己」這兩字,有點模糊,到底如何定義自己呢?像我們從南部到台北打天下,其實就是混一口飯吃,好好過日子,可本身的興趣喜歡閱讀,當然也就要賺點稿費,讓口袋深一點,以便能多淘幾本書。閱讀跟寫作,是一體之兩面,光是靠自己的才氣一直寫,寫到某個階段,難免有江郎才盡的一天,此時不妨讓大腦多多累積一些資訊,不斷活化腦細胞,好讓神經元之間互相通電。當你大腦吸收更多的資訊,運算力也就越來越強,畢竟靈感乃是來自於大腦的自動運算。
追求名利,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剛剛提到賺取稿費就是利,但寫作初期壓根兒沒有想到出名。提到出名這件大事,未必是自身可以決定。有人窮盡一輩子,追求名聲,卻無法如願以償,最後也只能哀聲嘆氣。
萬事起頭難。我運氣算是比較好,早年常常逛起英文書店,當時很多報章雜誌的編輯也是書友。常常見面,難免聊著聊著,就提到寫稿。當時碰到一位好友也是雜誌的編輯,要我好好寫一篇,當時有一點猶豫,回想過去一個字都寫不出來,最不想做的事情,就是寫稿。畢竟一坐上椅子,趴在桌子上,根本無法傾注專注力。用當代的新詞,就是往往和「心流」缺乏緣分。
西方人說:「上帝只敲一次門!」我還是回應那位編輯好友的善意,花了兩個月,期間耶熬夜,終於完稿。當時,多多少少也想要為自己打出一片新天地,畢竟在學校裡擔任一位小講師,其實是沒搞頭的。有位朋友提到,他兼課時,一進入教室,感覺自己是酒家男!
每年仰望學校當局寄來那一張聘書。與其時時刻刻受制於別人的臉色,倒不如明修棧道,暗渡陳倉。
記得推出第一篇文章「解讀消費社會的神話」,是有寫作策略的。從小到大喜歡到處買東西,當時社會理論開始探討消費文化。這篇文章刊登出來之後,得到一些編輯的注目。有一天我到自立報社逛逛,巧遇一位美女編輯。她說這篇文章很有趣,甚至還影印下來。日後她也常常來電邀稿。
常常寫稿,日積月累也就認識了不少編輯好友。當時,上課的時間只有一天半,剩下的都是讀書寫作,甚至熱衷於社交活動。坦白說每天活得很愉快,有時候興致一來,一天可以從城邦出版集團,穿梭到中央日報,最後到中國時報吃晚餐。總歸一句話,寫稿的機會也就越來越多,接著等稿費,再淘書。也許有人認為太浪費,但我認為,如此另類投資是值得的。
稿費有三分之二,都是在買書,因為當時熱衷於閱讀日文書,進而研究日本文化。一旦自己讀的書越來越多,甚至從日本作家身上吸收不少寫作靈感。
值得一提的是,自己武裝好了,任何編輯來電邀稿,不管如何困難,一律接招。
我的寫作歷程,算是迂會而戰,跟傳統的作家養成過程,是有所差別的。畢竟時時接受挑戰還是比較有趣,久而久之,便培養自己寫作的金剛不壞之身。
開頭提到的那位文藝青年,他認同傳統的文青儀式。換句話說,從文藝寫作營、文學獎一直到寫作補助和年金,這是一貫的標準流程。不過,這好像是缺乏曲線的直線現代建築。最近有一本火紅書《人本建築》,作者海澤維克嘲諷那些線條精準、四方方的建築說:「你想在這些大樓外面約會嗎?」
回想自己過去,如同一位老兵經歷北伐、抗戰、剿匪、遷台,但我遷回南部定居。目前深居簡出,甚至跟所有編輯不相往來。如今只能自求多福,自己當編輯,自己當出版社老闆,而未來出書,甚至也能當自己的裝幀設計師。
早年書寫文章,是以單篇來思考,目前撰稿,則是以書籍形式來運作。一步一腳印,出書之日,屈指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