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現在的國小還流不流行寫關於我的志願的作文,在我那個年代,這幾乎是每個學期必備的作文題目。有趣的是,每個學期寫出來的志願似乎也都不太相似,這是否代表著人是善變的呢。

牛津大學考試學院
不過話雖如此,我還記得在國小六年級所寫的志願,就是到國外讀書。當老師問我想去哪個國家時,即使當時比較流行的是美式教育,但不知道是哪裡來的靈感,英國竟然脫口而出,成為我的首要志願。後續彷彿被下了魔咒一般,出國讀書在我的腦中一直佔據著一個位置,我也一直想要朝著這個夢想前進。隨著年齡增長,我的英文成績卻遲遲沒有起色,雖然我一直在想方設法地提升英文能力,但很不幸的,一直到我大學畢業,仍然沒有辦法將英文提升到我所想要的程度。看著國外頂尖大學的入學門檻,我只能忍下心放棄這個夢想。

牛津街景
山不轉路轉,這聽起來就像是安慰人的口號,卻給我的夢想帶來一點轉機。不知道其他人是否也有這樣的經驗,在一般的道路走一走,突然前進的方向卻完全得不一樣,有些是路本身就是彎曲的,有些卻是在我們沒有注意到的時候,莫名的轉進到巷弄中。而在這裡,隱藏著某些吸引我們的地方,當然也可能是一些只有我們感興趣的地方。

牛津巷弄
但那又如何,自己的道路自己走,別人替代不了也無法替代,在不妨礙他們的前提下,只要自己開心就好。秉持著這樣的信念,在應該是成家立業的重要時刻,我毅然而然地辭掉工作,到英國遊學十個月。或許會有些人覺得這樣不值得,覺得是在浪費自己的生命,但對我來說,這卻可以換個角度來實現兒時夢想,且沒有影響到他人,那我為何不去做了。

巷弄前方的嘆息橋
即使從英國回來後的人生道路,也沒有明顯的和別人不一樣,或者應該說還是要為五斗米折腰,還是要走別人年輕時走過的道路。但再問我還會這樣決定嗎,我想我的答案依然還是不變,因為這是我的人生道路,我有絕對的選擇權,而且這條人生道路相對來說也比較有趣,也比較不會感到嘆息。

牛津嘆息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