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摘要
學校成績或學歷好,並不是作者所定義的聰明。在商業環境裡,能創新及有更好的點子,才能在職場上取得了勝利/成功。聰明指的是思考品質的能力好,能夠展開許多想法/結果的人。運用邏輯思考的能力並非傳統意義上會讀書的意思。作者提出了量等於質的說法。要如何鍛鍊自己、使思考趨近於「天才」呢?
所謂的思考不是隨意發散、漫無目的的想,而是有架構的去拆解、定義變數。也就是從不同範疇、角度去思考。
愚笨之牆是影響思考品質的重要因素,但我們都不可避免的被影響,所以要盡可能減輕愚笨之牆的影響。我的理解是,愚笨之牆諸如主觀印象、刻板印象、可得性捷思法、偏見、思考狹窄。要如何減輕愚笨之牆的影響,可以靠平常的鍛鍊:定義變數時,用詞要精準,要如何提升詞彙量和準確度,作者建議可以十年閱讀一次國語辭典;邏輯思考能力也可以透過抄寫好文章培養,作者舉了自己抄寫刑法的例子,對於好文章的標準就是邏輯嚴謹;作者另建議可以閱讀每日報紙的特定幾版或者看某台電視不轉台,提升資訊接收的廣度。
在職場上簡報很重要,但作者也指出在操作上,應該要先把文稿寫出來,再做簡報。他舉了一次對大學生的演講工作坊的經驗,對於同學們做的簡報,沒有讓他值得評價的。癥結點在於簡報內容未經思考。
個人心得
看到前半部分鋪陳和說明何謂思考時,我很興奮,想著這不就跟程式架構、邏輯和專案架構的邏輯是一樣的嗎。像是結構化思考(階層式專案、功能和畫面分開等等)、以及沒有絕對正確的模型或理論只有適不適合(各種套件框架的差異優缺點)、定義變數和前提假設(資料庫規劃)…雖然對作者這本書的見解還不完全融會貫通、對於軟體工程的技術也只了解皮毛,但確實是有其共通的原理。再次感嘆,能夠學習和持續投入在前端技術、撇除為了工作轉職的因素,真的太幸運也很感謝自己。
至於本書後半,一些實踐的建議,則是讓我和卡在實踐的現在有些迷茫和懷疑。雖然方法都很簡單也容易執行,可能是有段時間然後又沒有如預期般的成果,所以會害怕,害怕再繼續投入現在看似無果的事情上,會不會反而其他事情的投資報酬率更高,例如學求職前端相關的技術或技能。
說到底,作者就是強調思考,而這些方法或工具都是在義無反顧的前提下,忠實地、認真地去實踐。或許自己害怕的是,在實踐過程中的未知:因為作者說明了工具的用途和自己實踐或可能的結果,可是沒有說明實踐過程中可能的的情況會是如何。我相信就算繞路,但只要秉持著作者提出的方法原則,最終還是能達到提升邏輯思考的目標,然而自己深知時間有限下,能不能更有效的提升,反而是在知道方法有效之後,更關注的事情。
謝謝你閱讀這篇文章。如果喜歡我的文章,歡迎訂閱追蹤按愛心!
2025/7/4 初稿 @NTNU PRR
2024/7/11 定稿 @NTNU PR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