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口照護門診裡,電話響了,淑娟姐接起了電話。
「喂~ 傷照師學姐嗎?我這裡是病房,我們有一個阿公尾骶的傷口,家屬照顧了很久,一直都沒什麼起色,想問問妳們有沒有什麼樣的敷料,可以幫助讓傷口可以好的快一點?」
淑娟姐正在檢視那位患者的傷口照片。從照片上看起來,傷口周圍有些摩擦和『受壓的痕跡』。「傷口還是有被壓到ㄟ,有沒有教過照顧者如何翻身呢?如果沒有確實翻身,不管用什麼敷料,都不會有太大的效果喔!」
「這我知道,我都有跟家屬說要幫阿公翻身,但他們就是有困難,他們做不到就是做不到。」
「我可以了解一下,你們是怎麼教家屬的嗎?」淑娟姐對這位患者的照護已經有方向了,問題八九不離十,就是出在擺位技巧。
「我現在很忙,不想討論這個。學姐妳就幫我看看要建議家屬用什麼敷料就好。」對方直接拒絕了淑娟姐,只想快速結束這通電話。
其實她不說,淑娟姐也大概猜得出來,翻身擺位應該就只是跟家屬口頭說說,口頭衛教而已,並沒有確實去檢查。而家屬或照顧者只能憑著自己的想像去執行照護,根本就不知道是否有做對?
淑娟姐去到現場看了一下照護者的照護「成果」,果然錯誤百出。
事情就像她料想的一樣。
「先生您好,我是傷口照護師,我來這裡是要來看看阿公屁股的傷口情形。不過在這之前,我先跟您請教一些問題。您知不知道要怎麼幫忙阿公翻身和擺位呢?」
「有啊!我都這樣、那樣幫我爸爸翻身,後面和腳都有放枕頭。」家屬指了阿公背後和腿部下面的枕頭。
是啦!都有放枕頭,但放的位置都不對。
而那才是壓傷(壓力性損傷,俗稱褥瘡。以下皆簡稱壓傷)照護真正的重點,枕頭不是有放就好捏~
「嗯!我看的出來您很用心在照顧阿公。不過,有一些小小的地方,我們再稍微改善一下,效果會更好,您在照顧上面也會更輕鬆喔。」
「是這樣嗎?那麻煩妳告訴我,之後我就照著這樣做。」
「好的,我們一步一步來。首先,我們先來看後面的這顆枕頭。阿公的屁股有一個傷口對吧!」淑娟姐指著阿公尾骶處貼著紗布的位置。
「所以,這個地方不能夠再壓到,包括壓在枕頭上面也不行喔。」家屬認真聽著淑娟姐的說明。
「那怎麼辦呢?很簡單,把枕頭往頭的方向,再往上挪一點,這樣枕頭就不會壓迫到傷口了。」淑娟姐一邊說,一邊把枕頭往上挪動,避開了傷口有貼紗布的位置。
「喔~這樣啊!那簡單,我知道了。」家屬看懂後,點頭表示知道了。
「嗯!我再多說明一些,讓您再更清楚一點。」不僅只要知道,更要理解當中的原理,這樣未來才不會因為沒人盯又忘記了。
「枕頭往上擺,放在背部而不是放在屁股,除了不會壓迫到傷口或高危險區域之外,另一方面,我們是利用”枕頭的厚度”,去幫尾骶骨區域做出一個空間。這樣子阿公躺下來之後,是躺在枕頭上面,而傷口這裡因為有枕頭厚度做出來的空間,手還可以伸得進去摸到紗布,就表示傷口這裡是懸空、沒有受到壓迫了。」
「對捏。傷口這裡空空的了。」淑娟姐讓家屬把手伸到傷口下面去感受一下,沒有被壓倒是什麼樣的感覺。
「是啊!所以一顆枕頭就可以解決問題了,就不需要再去買什麼水枕啦、氣墊圈啦、減壓墊啦這些的。其實買那些都是多餘的,放在傷口的下面通通都沒用。」
「可是有醫師和護理師,或者是居服員,都會建議我去買這些東西。」家屬有點不解。
「您想想看喔,有個東西放在下面,跟下面沒有東西,哪一個受到的壓迫力比較大?」淑娟姐反問,讓家屬自己去推敲。
「應該是有放東西在下面,壓力比較大。」
「對啦!既然是被壓出來的傷口,我們就希望它不要再被壓到,那為什麼還要找東西去放在下面壓迫它呢?這不是很矛盾嗎?」淑娟姐說。
「那像甜甜圈形狀的氣墊圈呢?讓傷口放在中間空心的那個位置,這樣不是也不會壓到傷口嗎?」像似找到解方,家屬向淑娟姐詢問。
「會問這個問題,表示您已經有一點概念了喔!但答案還是不行。」
「蛤~? 為什麼?」家屬有點失望他的提議被遭到否決。
「我來解釋給你聽。你把氣墊圈放在傷口下面,雖然中間空心的地方可以不壓到傷口,但這樣的行為,不就很像在幫傷口『拔罐』的感覺嗎?」
「別急,我知道你要問:拔罐不是可以幫身體排毒、舒筋活血什麼的?但拔罐一次施作的時間也才5-10分鐘左右,那麼你多久會把氣墊圈移除呢?至少兩個小時,到下次翻身時才會拿掉吧!」
「這麼長的時間裡,傷口都處在充血的狀態,而且周圍被壓迫的那一圈,反而也會讓氧氣、養分進不來,要移除的組織廢物也出不去、排不掉,這樣的行為不但對傷口沒有幫助,反倒讓傷口的組織更缺血缺氧,加速壞死的程度。」淑娟姐耐心的解釋原理給家屬聽。
「哇!會這麼嚴重啊!」家屬現在才知道原來墊錯東西、墊錯位置,會引起傷口這麼嚴重的變化。
「另外,不要忘記『重力』的問題。即使中間是空的,身體的重量和地心引力,最終還是會讓傷口或尾骶陷下去,還是會壓迫到床面。不但沒有效果,反而讓皮膚或傷口變得更糟。」淑娟姐做最後的補充說明。
「反正我以後就是注意枕頭擺的位置,不要去壓到傷口,下面也不要再墊任何東西,這樣就可以了,對嗎?」
「沒錯,就是這樣。」淑娟姐知道家屬已經懂了。
「好,那我知道了。」
「有的人會說:那我直接讓阿公『完全側躺(90度)』,不就都不會壓到了嗎?」淑娟姐突然想起,曾有人提出的質疑和自以為的作法。
「對啊!這樣聽起來很完美。」
「但我們是不會這樣建議的。」
「這又是為什麼?」
「因為90度完全側躺,阿公身體的重量是壓在股骨頭大轉子的地方,那是骨突處,沒什麼肌肉脂肪可以分散壓力,很容易會形成新的傷口的。」
「這麼嚴重啊!那身體角度該怎麼擺呢?」
「就像我剛剛教你做的,讓阿公的背躺在枕頭上,角度不需要很大,只要尾骶和傷口處,沒有碰觸到床面或任何東西,這樣的角度就夠了。」
「這樣看起來很像是平躺,身體真的有翻過去嗎?」家屬皺著眉,疑惑的問道。
「來,您再來確認一下,尾骶傷口處下面是不是還是空的呢?」淑娟姐讓家屬的手再伸下去確認一次。
「還是空的。這樣看起來,躺的姿勢也比較舒服。」
「其實還滿舒服的。我自己晚上就曾經試著這樣躺看看,感覺就像被人輕輕從旁邊翻起來一點點而已。」
「嗯。」家屬看阿公躺的姿勢,想像著他目前的感受。沒有像之前被凹折的肢體,現在看起來真的比較舒服。
「好的,接下來,我們也要注意到腳的部分,要避免足跟和足踝發生壓傷的風險。因為足跟這個半圓球的形狀,一旦受到壓迫之後,壓力沒有辦法分散到其他的組織區域,所以也很容易會造成壓傷。常常會看到的狀況就是,皮膚變的紫紅色,或者會出現一個大大的血泡。」
「對耶!之前阿公的腳跟就曾經這樣子過。」家屬滿是驚訝的眼神,好似淑娟姐可以料事如神!
開什麼玩笑!淑娟姐看過傷口沒有上萬,也有成千,這些常見的壓傷傷口,光用聽的就能判斷出是什麼狀況了。
「呵呵!對啊,如果只是血泡,那還好處理,但若未及時減壓停損,持續惡化下去,有可能損傷的深度會到骨頭喔!」
「這麼嚴重喔!那我們該怎麼辦呢?」家屬覺得淑娟姐解釋的很清楚,對她已經有信任感了,現在迫不及待的,想聽她說說解決的辦法。
「很簡單,只要在雙小腿下方,放顆枕頭墊高,讓足跟足踝懸空,不要接觸床面,這樣就好啦!」淑娟邊說明,邊示範給家屬看。
「這樣就可以了?不用在墊些其他什麼東西嗎?」家屬有點疑惑,有這麼簡單?
「跟屁股的道理一樣啊!沒有壓到,就是最好的減壓。」
「好,我了解了。那還要注意什麼嗎?接下來要怎麼做?」家屬準備好要接收其他新的資訊了。
「沒有了,你已經完成擺位了。」淑娟姐微笑的看著家屬。
「就這樣?這樣就好了?」家屬又驚訝了一次。
「對啊!就這樣,很簡單吧!」淑娟很滿意家屬的這個表情。
「這.....還滿簡單的,不難啊。」家屬從頭到腳,再重新審視了一次。
「只要好好的照這樣的原則翻身擺位,傷口會慢慢進步的。」拍了拍家屬的肩膀。
「那麼以後就交給您囉!相信您會把阿公照顧的很好的。」淑娟姐說完,就跟家屬道別了。
淑娟姐有話要說:
試著用下面的例子測試對方,並向對方清楚表達:請跟著我「說」的指令動作。
請對方兩手各比出一個OK的手勢 (你也要跟著一起做,就像是你帶著對方做),
然後你向對方下指令:把右手的OK放在下巴的位置 (你也要做一樣的動作),
然後把左手的OK放在額頭的位置 (你也要做一樣的動作);
再來,把右手的OK移到右臉頰 (你將右手移到右臉頰)。
最後,把左手的OK移到下巴 (你下了指令,但要把左手移到左臉頰)。
觀察對方是把右手的OK放在下巴?還是臉頰呢?
你應該會發現,對方跟著你擺在臉頰的位置了。
為什麼你明明說了,請跟著你說的指令動作,卻還是按照你的動作做呢?
那是因為人們會照你「做的做」,不會照你「說的做」。(正向心理學,幸福課第5堂:環境的力量,影片從45:23開始)
所以,當要教導病人家屬或照顧者執行翻身擺位時,不應該只是口頭衛教說明而已。尤其現在很多照顧者是外籍看護,根本無法完全理解妳說的話 (他們嘴巴總是回答:好、好、我知道。但真的知道嗎?你得確認一下)。如果不實際操作一次給他們看的話,根本就不知道對方是否有理解清楚。
當他們做不好的時候,再責怪照顧者什麼都不做、什麼都做不好,是否有點冤枉他們了?
實際帶著他們做一次,他們就會懂了!
其實,當你帶著照顧者做一次,自己就可以發現,書上的技術操作,對他們來說是不是會太難了?可否再簡化,而不會喪失照護成效?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被照服員嗆過:「不然妳來做啊!妳講的頭頭是道,都不知道我們實際做下來有多麻煩,做不好還要被妳唸!不然妳來做看看啊!」
沒錯,我就曾經被這樣嗆過。所以,我指導給照顧者或家屬的技術,奉行『他們也可以做的跟我一樣』的原則,一定都是簡化設計過的。雖然簡化,卻不違反照護背後的理念。
只要可以簡單操作,照顧者就會願意去執行。因為已經變得不困難了嘛!
願意去做、真的有做,病患的健康才會有機會獲得改善。
這才是最重要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