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沒有一種時候,你已經很努力、很認真,
卻還是覺得自己沒進步,甚至越做越累、越做越焦慮?
有可能你已經困在「內捲」的陷阱裡。什麼是內捲化?
簡單說:內捲是惡性競爭下的無效循環。
當大家都往「最低成本、最安全」的方向競爭,
每個人就只能用加班、拼命、壓榨自己來換表現,
但報酬卻沒有變多,反而更疲憊、更麻木。
比如:整間公司加班成常態,不加班反而被當異類。
表現不是靠創新,而是誰熬得晚。
最終,沒有人變得更好,只有集體消耗殆盡。
為什麼我們會掉進內捲的陷阱?
我認為關鍵在於文化與教育。
我們從小被訓練「照著標準答案走」, 被灌輸:只有一個對的方式,其他都是錯。 但現實世界不是選擇題,是開放題。
就像開一間餐廳,有人以為裝潢才是關鍵, 結果全城都開起「網美店」,但最後撐下來的, 不是裝潢最浮誇的,而是產品好、服務穩、流程順的那一間。
很多人只看到表象, 卻沒有搞清楚成功的真正權重在哪。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亞洲市場常常陷入價格戰—— 產品不好賣?先砍價。 砍到利潤薄如紙,就壓低各項成本。 搞到後來人才離職,能力流失,整個產業越來越平庸。
這就是內捲化的起點。
如何避免自己成為內捲的犧牲品?
答案是:創造「附加價值」。
歐美很多大公司不拼加班、不搞低價戰, 而是聚焦在人性化、設計感、創新突破。 你看iPhone,它不是功能最強的手機, 但卻因為設計簡潔、操作直覺、品牌形象好, 成為身份象徵與價值代表,即使賣得比別人貴,還是賣得動。
為什麼? 因為它給了使用者「超越商品本身」的感受與價值, 這正是內捲者無法複製的關鍵。
我從一段自省中領悟的事
記得有次長官說我很認真,我一開始還很開心, 但後來看到一句話:
「如果別人對你的評價只有『認真』,那你就要小心了。」
因為這代表——你除了努力,沒有其他突出能力。
我當時有種被打醒的感覺。 如果我只會聽命行事、默默加班,那跟誰來做都一樣。 當公司要裁員或升遷時,我又憑什麼被留下、被看見?
從那天起,我開始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
- 不只是做事,而是想清楚為什麼這樣做
- 不只是解決問題,而是預防風險再發
- 不只是執行任務,而是分析背後邏輯、觀察長官思維
持續與學習他人成功的祕訣,這條路很長,重要的是持之以恆,以提升自身價值。
結語|比昨天的自己更好,就不怕被取代
你不需要跟別人拼誰更累、誰更聽話。 你真正該競爭的對象,只有昨天的自己。
內捲不會消失,但你可以選擇不參加。 當你能創造附加價值、能解決問題、能走得更高, 你就不會卡在無效努力的死亡螺旋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