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工作中,你是否也遇過這種狀況—— 請對方確認事項,但都只提供片面資訊,無法有效解決問題?
每次和外包廠商溝通,最讓我頭痛的就是對方提供的資訊——不是資料零散,就是只丟一張圖、一個表格,連基本的文字說明都省略。
有時候同一張表格,雙方解讀完全不同,讓問題只會越說越多、方向越談越遠。
更慘的是,有時候連最基本的數據檢查都不做。丟出來的資料不合理,我追問後,對方還無法解釋為什麼會這樣。每次都讓我哭笑不得,內心吶喊:「這廠商能不能直接Disqualify啊?」(但現實不能)
只好深吸一口氣,耐著性子把我的需求一條一條列出:「這筆工單何時過測試站?測試良率多少?提供測試紀錄表...等」,簡直跟當兵一樣,一個口令一個動作,既氣又累。
但也因為這些經驗,我學會了幾件事:
一、先搞懂對方想要什麼
在提供資料前,我會先確認對方的需求:「他要解什麼問題?用這份資料要達成什麼目的?」
這樣不僅能減少反覆修改,也能避免陷入無效溝通。
二、確認數據的合理性
每一筆數字背後都應該有根據。不是資料越多越好,而是「準確、有結論、有脈絡」才最重要。
三、預判對方的問題
在資料送出前,我會先想好:「如果我是對方,會問什麼?」 這樣就能把潛在問題先補好,不用等對方反應才修修補補。
後記:每次的回覆都代表著你的專業
雖然當下很常被氣到懷疑人生,但回過頭看,這些不夠精準、不夠專業的經驗反而讓我間接其中學習。
職場上,真正的專業不是「我懂」,而是讓對方一看就懂。
「別讓資料替你說錯話,因為一次錯,就可能是信任的扣分。」
如果你也曾經歷類似的「無效溝通」,留言分享你最想封殺的那一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