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個人成長的道路上,我是一位熱衷學習的求知者。
廣泛閱讀書籍,觀看個人成長的影片,點閱知識型文章,看完後感到充實感,覺得今天又學到了不少知識,就有一種「今天又變強了」的錯覺。
直到生活中遇到難題後,上網搜尋解法,驚訝地發現:
「欸?這個觀念我明明以前就看過啊!」
原來我以前所學到的知識,只是右手拿起、左手放下,腦袋沒有留下痕跡,更別說能派上用場。
看影片時,資訊統整得很完善,敘事手法流暢,導致自己以為正在成長。
實際上,我只是在資訊流裡被動滑水,而非主動思考,知識只是大腦中閃過,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重新審視後,我改變學習方式,不是「吸收」,而是「消化」與「應用」的內化過程。
從那之後,我開始反思:
我不是要「讀過很多」,而是要「留下什麼」。
真正的學習,是從理解 → 複習 → 應用這三步驟開始。
Step 1:理解|別只是知道,要能解釋出來
看到好內容,別急著滑下一則。
先停下來,思考一個問題:我能不能用自己的話說清楚?
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別跳過,去Google、去查資料,去看不同角度的說明。
樊登在《讀懂一本書》中提到,每讀完一本書,他會闔上書本,用心智圖介紹這本書。這個「回憶+整理」的過程雖痛苦,卻讓他真正把內容刻進腦海。
因為從腦中淬煉出的內容,才是真正屬於你的知識。
Step 2:複習|轉為長期記憶的過程
「遺忘曲線」告訴我們:剛學完的東西,幾天內就會忘掉七成以上。
破解的方法是「間隔重複」。 例如:
- 第一天學完 → 當天晚上複習
- 第二次複習→ 隔天早上
- 第三次複習→ 一週後
讓記憶從短期搬到長期,知識才不會像泡泡一樣,一戳就破。
另一個有效的方法是:「費曼學習法」—— 試著把新學的知識講給朋友聽,最好是小學生也能懂。如果講到卡關、語無倫次,那就是我還不夠懂!
「能講清楚,是你真正學會的唯一證明。」
我自己也會用寫文章的方式來複習,
因為每次想寫清楚時,才會發現自己有多少不懂,
這個來來回回查資料、寫草稿的過程,就是把知識內化的最好證明。
Step 3:應用|學過的東西,要用出來才算數
學習的終點,不是筆記本,是你的生活。
每學到一個觀念,都該問自己:
- 能不能在工作中用得上?
- 能不能解決我現在的哪個痛點?
- 能不能幫我做出新的創意或機會?
很多創新都來自「跨領域套用」。舉例來說,把心理學應用在產品設計、把運動哲學套進團隊管理,這些都是從「應用」中產生的價值。
知識,應該是你解題的工具,而不是裝飾用的履歷點綴。
結語|資訊爆炸的時代不缺知識,缺乏的是如何應用
我們不該只是學了很多、懂了很多,卻在需要的時候說不出、用不上。
真正的學習,是從理解、反覆到應用的循環。痛苦一點、慢一點沒關係,但請讓學過的東西,真的變成你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