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動學習無法進步|為自己打造「可轉化」的知識系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在個人成長的道路上,我是一位熱衷學習的求知者。

廣泛閱讀書籍,觀看個人成長的影片,點閱知識型文章,看完後感到充實感,覺得今天又學到了不少知識,就有一種「今天又變強了」的錯覺。

直到生活中遇到難題後,上網搜尋解法,驚訝地發現:

「欸?這個觀念我明明以前就看過啊!」

原來我以前所學到的知識,只是右手拿起、左手放下,腦袋沒有留下痕跡,更別說能派上用場。

看影片時,資訊統整得很完善,敘事手法流暢,導致自己以為正在成長。

實際上,我只是在資訊流裡被動滑水,而非主動思考,知識只是大腦中閃過,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重新審視後,我改變學習方式,不是「吸收」,而是「消化」與「應用」的內化過程。


從那之後,我開始反思:

我不是要「讀過很多」,而是要「留下什麼」。

真正的學習,是從理解 → 複習 → 應用這三步驟開始。


Step 1:理解|別只是知道,要能解釋出來

看到好內容,別急著滑下一則。

先停下來,思考一個問題:我能不能用自己的話說清楚?

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別跳過,去Google、去查資料,去看不同角度的說明。

樊登在《讀懂一本書》中提到,每讀完一本書,他會闔上書本,用心智圖介紹這本書。這個「回憶+整理」的過程雖痛苦,卻讓他真正把內容刻進腦海。

因為從腦中淬煉出的內容,才是真正屬於你的知識。


Step 2:複習|轉為長期記憶的過程

「遺忘曲線」告訴我們:剛學完的東西,幾天內就會忘掉七成以上。

破解的方法是「間隔重複」。 例如:

  • 第一天學完 → 當天晚上複習
  • 第二次複習→ 隔天早上
  • 第三次複習→ 一週後

讓記憶從短期搬到長期,知識才不會像泡泡一樣,一戳就破。


另一個有效的方法是:「費曼學習法」—— 試著把新學的知識講給朋友聽,最好是小學生也能懂。如果講到卡關、語無倫次,那就是我還不夠懂!

「能講清楚,是你真正學會的唯一證明。」

我自己也會用寫文章的方式來複習,

因為每次想寫清楚時,才會發現自己有多少不懂,

這個來來回回查資料、寫草稿的過程,就是把知識內化的最好證明。


Step 3:應用|學過的東西,要用出來才算數

學習的終點,不是筆記本,是你的生活。

每學到一個觀念,都該問自己:

  • 能不能在工作中用得上?
  • 能不能解決我現在的哪個痛點?
  • 能不能幫我做出新的創意或機會?

很多創新都來自「跨領域套用」。舉例來說,把心理學應用在產品設計、把運動哲學套進團隊管理,這些都是從「應用」中產生的價值。

知識,應該是你解題的工具,而不是裝飾用的履歷點綴。


結語|資訊爆炸的時代不缺知識,缺乏的是如何應用

我們不該只是學了很多、懂了很多,卻在需要的時候說不出、用不上。

真正的學習,是從理解、反覆到應用的循環。痛苦一點、慢一點沒關係,但請讓學過的東西,真的變成你的一部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理性分析;感性生活
2會員
28內容數
對我來說最理想的狀態就是「理性分析;感性生活」,邏輯分析解決日常問題,用心體驗生活中帶來的美好。
2025/07/11
你是否有遇過工作回覆都很隨興的同事?每次面對問題都只丟個表格或是圖片,然後再簡單搭配一兩句敘述,每次看到都黑人問號...就這樣? 不論是工作或是人生都很難要求別人改變,我們只能同步自我反省,檢視自己是否可以做更好,本文是我的職場一點小心得,或許你有更好的建議,歡迎分享。
Thumbnail
2025/07/11
你是否有遇過工作回覆都很隨興的同事?每次面對問題都只丟個表格或是圖片,然後再簡單搭配一兩句敘述,每次看到都黑人問號...就這樣? 不論是工作或是人生都很難要求別人改變,我們只能同步自我反省,檢視自己是否可以做更好,本文是我的職場一點小心得,或許你有更好的建議,歡迎分享。
Thumbnail
2025/07/08
「職人精神」—它是一種對於專業的極致追求、對技藝的無盡磨練、對品質的嚴苛把關,以及對本業的無限熱愛與堅持。 台灣很多日式餐廳喜歡掛上「職人精神」的大旗,但真正走這條路的人大多都默默實踐,因為口碑是做出來的,而非說出來的。
Thumbnail
2025/07/08
「職人精神」—它是一種對於專業的極致追求、對技藝的無盡磨練、對品質的嚴苛把關,以及對本業的無限熱愛與堅持。 台灣很多日式餐廳喜歡掛上「職人精神」的大旗,但真正走這條路的人大多都默默實踐,因為口碑是做出來的,而非說出來的。
Thumbnail
2025/07/07
社會上有不少人以抱怨為抒發管道,但是長久下來對生活幾乎沒有什麼幫助,從心理學角度分析可能的原因,並提供不同的想法轉念,也許換個角度思考,人生就能有不同的發展。
Thumbnail
2025/07/07
社會上有不少人以抱怨為抒發管道,但是長久下來對生活幾乎沒有什麼幫助,從心理學角度分析可能的原因,並提供不同的想法轉念,也許換個角度思考,人生就能有不同的發展。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在今日這個變動快速的時代,似乎每個人都有學習焦慮。許多人加入了大量的線下、線上課程,買了不同領域的書籍,但學習到的知識到底怎樣能為人生加成?我們又到底要怎樣學到知識的內涵,進而內化成我們的工具與服務產品,讓我們為自己創造更多價值呢?
Thumbnail
在今日這個變動快速的時代,似乎每個人都有學習焦慮。許多人加入了大量的線下、線上課程,買了不同領域的書籍,但學習到的知識到底怎樣能為人生加成?我們又到底要怎樣學到知識的內涵,進而內化成我們的工具與服務產品,讓我們為自己創造更多價值呢?
Thumbnail
不知道大家是否跟我一樣,在學習的路上,有這些經驗呢? 1.上了很多課,上完課感覺自己成長了,但久了發現,都在原地停留。 2.讀完書,將文章內容整理好,也畫了很多重點,當下覺得很充實,久了發現,自己根本忘了書在講什麼。   直到開始寫心得,才在學習上有了轉捩點。
Thumbnail
不知道大家是否跟我一樣,在學習的路上,有這些經驗呢? 1.上了很多課,上完課感覺自己成長了,但久了發現,都在原地停留。 2.讀完書,將文章內容整理好,也畫了很多重點,當下覺得很充實,久了發現,自己根本忘了書在講什麼。   直到開始寫心得,才在學習上有了轉捩點。
Thumbnail
有些複習方式很沒效率,有些複習方式能協助孩子把知識真正轉化成自己的, 這兩者之間的差異究竟何在?
Thumbnail
有些複習方式很沒效率,有些複習方式能協助孩子把知識真正轉化成自己的, 這兩者之間的差異究竟何在?
Thumbnail
學習知識是一回事,用生命把知識消化與內化,那又是另一回事。一切往外的努力,都必須同時向內——穩定的身心能量是一切的基礎。
Thumbnail
學習知識是一回事,用生命把知識消化與內化,那又是另一回事。一切往外的努力,都必須同時向內——穩定的身心能量是一切的基礎。
Thumbnail
作者用常見的生活模式為底,分享所見所聞,提供自己對於這些情況的建議。詞彙的使用跟實力培養絕對是需要時間的,也非常需要靠別人的作品來當作自己的養分來源,多閱讀別人的書籍、文字、而且是有意識的學習,然後再加上實踐,相信慢慢就能寫出吸引人的文字、甚至發展出自己的風格。
Thumbnail
作者用常見的生活模式為底,分享所見所聞,提供自己對於這些情況的建議。詞彙的使用跟實力培養絕對是需要時間的,也非常需要靠別人的作品來當作自己的養分來源,多閱讀別人的書籍、文字、而且是有意識的學習,然後再加上實踐,相信慢慢就能寫出吸引人的文字、甚至發展出自己的風格。
Thumbnail
本書主要討論“學習”這個主題,介紹了學習者如何做好學習的全生命週期管理,讀完這本書,我想特別討論的有三點: 1. 學習有方法,但行動起來最重要 2. 不怕麻煩,弄清楚基本概念 3. 學以致用,發揮自己的影響力
Thumbnail
本書主要討論“學習”這個主題,介紹了學習者如何做好學習的全生命週期管理,讀完這本書,我想特別討論的有三點: 1. 學習有方法,但行動起來最重要 2. 不怕麻煩,弄清楚基本概念 3. 學以致用,發揮自己的影響力
Thumbnail
★你需要的不是學更多,而是開始鍛鍊觀察力!
Thumbnail
★你需要的不是學更多,而是開始鍛鍊觀察力!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