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我在雜誌社工作了 16 年,寫過無數篇稿件、採訪、專題,稿件量大到有時幾乎喘不過氣。
在那個環境裡,「速度」 是絕對的指標,快、狠、準地把內容送出去,才是被期待的價值。
那時,我學會了如何在最短時間內產生一篇至少「60 分」的文章,因為如果不先交稿,就沒有後續修改的機會;如果來不及細修,就只能這樣刊出。
我逐漸習慣把「先完成」放在第一位,而不是「要做到最好」。 這是一種求生式的寫作,也是一種極限鍛鍊。
但當我轉到現在的公司,開始為分析師寫稿,這一切都改變了。
這裡的稿件不只是「交差」用,它承載著分析師的專業度、觀眾的信任、投資決策的敏感度。
每一句話都要查證、每一個數據都要準確,甚至連用詞都必須細細打磨,避免被誤解或過度解讀。
我開始練習把原本「60 分就能交」的稿子,一次又一次地打磨到「90 分」。
或許對外人來說,這樣的差別不容易察覺,但我知道,那是從「只是完成任務」到「創造價值」的過程。 那種寫作中的堅持,反而讓我重新找回最初喜歡寫字的感覺。
有時候,我會想,這樣的轉變是不是慢了?是不是還能維持效率?
但當稿件完成後,看見分析師在節目中自信地講述,觀眾也能更清楚理解內容時,我就知道,這份多出來的努力,是值得的。
從雜誌到證券,從追求快到追求好,這段寫作心路像是一場長跑。
即使過程中跌跌撞撞,我還是很慶幸自己選擇了這條路,因為那代表我正在一步一步,成為更完整、更有深度的內容創作者。
「速度讓我生存,深度讓我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