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x財富雙軌人生系列25
最近和ㄧ位親戚聊天時,他說南部有間爸爸留給他的房子,但房子舊了沒人住,他也很少回去,每年要繳稅,留著其實沒什麼用,他想處理掉,可是……又怕被說賣祖產不孝。
對於上一代留下來的資產,我們很容易卡在「情感」與「實用」之間糾結。但我們可以換個角度想:這些長輩留下來的東西,他們希望我們守著它,還是希望我們過得好?
他們當年辛苦蓋房、買地,或許是希望未來的我們有個安身立命的地方。但時代變了,我們的生活型態也變了。有些老家沒人住,只有清明時會去一趟,有些房子年年繳稅、修繕煩人,變成一種「看得到但用不到」的心理負擔。
那我們還要一直守著嗎?還是可以把它轉化成能幫助生活的資源?
賣祖產,不是不孝,而是重新定義「傳承」
傳統觀念常說「祖產不可賣」,但祖產真正的價值,不見得是那棟房子本身,而是它所代表的故事、情感、家族連結。
你可以這樣想:
- 與其讓祖產變成荒廢的空屋,不如好好處理,讓它變成一筆能支撐退休生活、照顧自己健康、支持下一代的資源;
- 你可以把老家的合照留下來,把屋內的一張老桌子保留下來當紀念;
- 也可以將一部分售得的資金,用來支持家族活動、捐助家鄉公益、設立紀念基金,這樣不是更能延續上一代的心意?
傳承,不一定要守住房子,而是守住那份愛與精神。
我有位學員就是這樣做。
她手上有台南的老家和一塊農地,媽媽過世這十多年,她都沒回去住過。但那房子年年繳稅,還要修漏水,土地要時常請人割草、看管。
她說得很誠懇:「我不是捨不得錢,是覺得對不起父母。」
我問她:「你媽媽希望你這麼辛苦維護一棟你根本不會回去的房子嗎?還是希望你好好照顧自己、過得平安健康?」
最後他決定處理掉房子,留下幾樣東西紀念,並用所得部分修繕自己現在住的家,還撥出一筆錢捐給老家附近的小學圖書館。
真正的孝順,是珍惜祖先的用心,而不是背著包袱活著
我們可以留紀念,但不必守廢墟。
你不需要因為外界的評價而否定自己的選擇,也不需要為了「看起來孝順」而讓自己過得憋屈。把祖產好好處理,不是切斷與上一代的連結,而是讓它用另一種更有意義的形式延續下去。
如果你正卡在這一題,不妨問問自己幾個問題:
- 我現在還用得上這個祖產嗎?還會回去住嗎?
- 它會不會成為我的財務或情緒負擔?
- 我是留著為了誰?還是只是怕被說話?
- 如果祖先在天之靈知道我過得辛苦,他們會高興嗎?
你不需要急著下決定,但值得誠實地思考。
延伸提醒:
有些人想處理祖產,卻卡在產權不清、兄弟姊妹意見分歧的狀況裡,久了就擱著不動。我知道這樣的情況並不罕見。這篇文章談的是心理轉念和起步思考,如果你面臨的是更複雜的法律或家族問題,不妨先做一些準備功課或尋求專業協助,讓這份資產不再卡在代代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