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造性破壞是資本主義的核心事實。」— 約瑟夫・熊彼得
最近看到美國推出大而美法案,想把一些想法記錄下來,會先把重點先寫出來,之後再用大眾、政府和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
你可以把大而美法案想成是之前提出的法案做個大綜合(2021的IIAJ+2022的IRA+2017的TCJA),並且把福利和綠能方面砍掉,川普很明顯想把公司營收拉起來,進而實現經濟增展。這個法案重要的是第3,4和7點:
第三點 — 銀行、住房與城市事務委員會:首先削減消費者金融保護局(CFPB)常設撥款,弱化其自籌經費機制;其次,回收住房與都市發展部「綠色暨韌性整修計畫」未動用餘額,並關閉證券交易委員會(SEC)10 年前設立、用以應急的「儲備基金」,把結餘匯回國庫;最後,加碼《國防生產法》權限資金,強化政府在供應鏈瓶頸或戰備產業的直接干預能力。第四點 — 商務、科學與運輸委員會:此章着眼於硬體基礎與技術競爭。海岸防衛隊獲得多年期艦船、冰艦、長程無人機建置預算;聯邦航空總署(FAA)取得航管基礎設施汰換與雷達更新資金,並對商業太空發射收費、另設專款支持航太整合科技。聯邦通訊委員會(FCC)失效的頻譜拍賣權重啟,必須於八年內釋出至少 800 MHz;同時,交通部轄下 CAFE 油耗違規罰金降至 0 美元,等於暫停執法。多項氣候、旅遊與開放式無線網絡(Open RAN)補助遭撤銷,而美國機場管理局租金倍增。
第七點— 財政(稅與債務):個人稅方面,2017 年減稅與就業法(TCJA)到期條款完全永久化,維持七級稅率與較高標準扣除額;SALT 上限暫時提到 4 萬美元並逐步回降;合格企業所得(QBI)扣除與高額遺產免稅額長存。同時新增「小費」「加班」「汽車貸款利息」三大扣除,以及為 2025-2028 新生兒建立一次性 1,000 美元「Trump Account」。企業端則恢復 100% 加速折舊至 2029、允許研發費一次列支、提高 §179 上限並擴充先進製造 35% 抵免;國際稅則調降 BEAT 至 10.5%,大幅下修外國稅負。為籌措空間,同章斷刪所有 IRA 綠能抵免(新能源車、氫能、效率建築等),但保留北美原料限定的清潔燃料抵免。最後將聯邦舉債上限一次性調高 5 兆美元,並對跨境匯款加徵 1% 匯款稅、取消 800 美元以下免關稅電商門檻。
簡單來說,這個法案主要把人民的稅收的門檻提高,讓許多人因此少減稅或不繳稅,公司也可以藉由花錢研發產品來抵稅或因政策提高稅收門檻而不繳稅。相對的,稅收減少的部分由一些福利支出(CFPB的費用...),要說不幸的,馬斯克因此失去綠能補助直接哭爛,特斯拉股價因此下滑,減稅讓稍微有錢的民眾的手中可用資金提升,可以消費玩樂或是投資賺錢都能刺激經濟。
民眾層面
要分三個層面:上層人民, 中產階級和下層階級來說:
下層階級:把之前多數的福利政策全部取消,讓底層人民在醫療和住宿上的負擔提高,本身的收入根本沒碰到課稅基礎,基本也跟減稅優惠無緣,再加上國家本身想卡高利率下,債務的利息成本增加,整體對底層是完全被踩在腳下的條款。
中產階級:在美國歷年法案裡,我覺得這算是少數針對中產階級做出實質改善,它不是對所有中產都友善,主要是針對"帶小孩、會加班/收小費、在高稅州自住房、要貸款買車"這些標籤的族群,大多是傳統到公司上班的雙薪家庭,為了養育孩子和房貸而努力工作的族群,相對"做線上、無孩租屋、低稅收州或打算做綠能的"的族群會有打擊。
上層階級:直接賺爛,醫療或社福因為本身有錢,所以根本不是問題,所得稅扣除額提高+遺產稅減免額度提高+公司稅收減免,這三項就能從中省下一筆不小的金額,算是法案中相對底層和中產來說最大的贏家。
公司層面
由於政策關係,公司基本都能吃到減稅,但綠能補助消失和外國匯款開始課稅,對客戶來自世界各地的大公司會稍微受到影響,國內中小企業基本爽爽過,如果剛好是國防或是科技類,可以因投資計畫補助一波。美國應該是想要用減稅來提升公司和人民的所得,讓公司有更多錢生產或研發,人民可以有更多錢消費,來提升美國的經濟發展。
結論
這個法案主要把社會福利降低,把大多數資源都放在稅收上和科技/國防補助上,短期可以提升投資和就業,缺點是長期來說犧牲底層人民來換取上層人民的舒適,或多或少會失去一些底層支持。以長期來說,這個法案加上關稅,把之前美國商品的價格高昂的劣勢慢慢補回去,這時台灣的產業會面臨一些問題,對於毛利很低的科技業來說,這次的關稅會嚴重影響公司營收,它們可能需要轉型或是做遠期外匯來讓傷害降低,對於台積電這種擁有獨特技術來說,訂價權在它手上,基本上美國科技巨頭來說也只能乖乖接受(川普也處心積慮想把技術挖過來)。近期建議台灣公司注意一下外匯風險(如果有20%年營收來自國外的話),做一下遠期外匯合約可以有效減少營收損失的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