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陣子,我越來越覺得自己需要某種沉靜。
不論是來自社會的撕裂、政治的喧囂,
亦或是國際經濟局勢的動盪與焦慮,
我開始覺得,自己的內在不斷被現實消耗。
在這樣的時刻,我終於重新打開了這本書——《西藏,永遠之遠》。
其實很久以前我就想分享它,
但直到現在,我才真的準備好。
「我們不是沒去過西藏,
而是——我們還沒準備好,走進那樣的自己。」
我讀這本書時,並不覺得自己是在看風景。
反而更像是在看一種生命的原形。
那種原形是什麼?
是沒有修辭的土地、沒有情節的天空、
沒有設定主題的存在。
《道德經》中老子曾說的話:「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真正宏大的東西,往往是安靜的。
風沒有解釋它自己,雪也不需要被理解,
它們只是存在,靜靜地~~但讓人動容。
我想,這也是這本書給我的感受。
它用照片與文字展現一個道理:
沉靜不是缺席,而是一種更深的在場。
書裡記錄的牧民生活讓我特別動容。
在五千公尺的高原上,他們放牧、煮茶、守著簡單的日常。
沒有網路、沒有電、沒有社群通知,
但他們仍在那裡,持續活著。
我一邊讀,一邊想起梭羅那句話:
「我步入森林,是因為我希望活得有意義。」
我們總被教導要快一點、要有效率、要產值、要輸出,
但這些藏民提醒我,
人生的豐富,不一定來自複雜,而可能來自安穩與深刻。
在那樣遼闊的高原上,
他們不是在「逃避現代」,而是在實踐另一種自由。
但我們也不得不承認:
這樣的選擇,在現代社會其實是稀缺的,甚至是被排斥的。
因為我們活在一種高度制式化、規範化的世界,
一個把人當作產能單位來衡量的世界。
著名哲學家阿多諾曾說:
「真正的藝術,是對既有秩序的否定。」
我覺得這本書,其實就是一種藝術,
它沒有用力反抗,但它靜靜地質疑。
它對我們這個社會投下一個問題:
「你真的需要這麼快嗎?你還記得怎麼慢下來嗎?」
或許,《西藏,永遠之遠》不是要我們搬去高原,
而是提醒我們,在內心,還有一塊可以安靜下來的地方。
那裡,不靠Wi-Fi、不刷績效,也不取悅別人。
我原本以為這是一本攝影集,
後來才發現,它更像是一面鏡子。
它映照出我們內心真正渴望的是什麼——
是純粹嗎?是自由?
還是——那份能讓我們安靜下來的空間?
或許,我們不是在尋找一個地點,
而是在尋找一種存在方式。
最後,我想用書中的一句話收尾:
「我們與自然的距離,不是地圖上的公里數,而是內心的沉靜程度。」
而這份沉靜,不只是一種環境,
它是我們在這個世界裡,仍能保留選擇權的證明。
所以我想留下一個問題,不是給大家回答,
是讓它跟著你今晚一起回家、一起沉澱的~
你現在所選擇的生活,是你想要的嗎?
你記得當年想像的未來嗎?
曾經的夢想少年還在心海深處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