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y twins Mommy|不是反對3C,而是相信真正讓孩子成長的,是書本、陪伴與選擇的空間
在孩子成長的黃金時期,我其實從來不是想當「零螢幕戰士」。但我心裡一直有一個清楚的信念:我希望孩子的學前生活,是用探索與陪伴堆疊出來的,而不是讓電視與卡通填滿的。
這不是證明我做得多好,只是我單純地希望,在這段無可取代的童年裡,孩子做的是有意義的事,不是無止盡的被動觀看。🍼 2歲以前,我們怎麼陪孩子不靠螢幕?
在2歲以前,我們幾乎完全不讓孩子接觸電視與3C。
我們讀繪本、玩教具、在家唱歌跳舞、偶爾出門探索。雖然有時會累,但那種「真實相處」的日子,反而讓孩子的感受力與語言反應特別快,也讓我們的連結很深。
📺 2歲後,我讓影片成為「學習的延伸」
滿2歲後,我才開始引入教學性影片,而且會刻意選擇跟閱讀書本有關的內容,例如:
- 英語兒歌
- 自然科學繪本的搭配的影片
- 書中故事改編的短片
這些影片的角色不是主角,只是補充。看完後我們會回到書本,一起再翻一次、講講剛才影片裡看到的內容。
我希望影片是一個「印象加深的媒介」,不是單純的新鮮刺激。
⏳ 有規則才有自由:我們怎麼訂「影片時間表」
2歲半後,我們大概一週會看2~3次影片,或者完全沒看也沒關係。每次控制在半小時最多1小時,內容限定、時間限定。
我會跟他們說:「等今天的事情都完成,如果還有空,我們就來看一段。」
這樣的過程,孩子慢慢學會:螢幕不是想看就看,而是生活中經過選擇、安排後的調味劑。
📱 他們知道有手機、電視,也會視訊,但不迷戀
我們不是一個完全不碰3C的家庭。孩子知道手機電視是什麼,也會偶爾跟外婆用手機視訊。他們也知道手機可以找影片播到電視,有時會說想看學校的跳舞歌曲。
但我更重視的是,他們看待這些東西的態度:不是著迷,也不依賴。他們知道,那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不是全部。
🎥 孩子更愛我講故事,而不是動畫影片
有趣的是,有時我準備了動畫或影片,孩子反而沒興趣,會轉頭對我說:「媽媽你講就好。」
我這才更深刻體會到——孩子真正喜歡的,是我們的陪伴與互動,而不是那些華麗的畫面。
我講的故事有停頓、有聲音變化、有眼神接觸、有笑聲,這些細節,是影片無法取代的。
🏫 學校也有螢幕,家裡反而要更不一樣
我們也理解,現在很多幼兒園本來就會使用影片做為教學工具,像是播放舞蹈歌、自然課內容、故事動畫等。這些媒介不是壞事,只要掌握好時間與內容,影片其實可以成為學習的一環。
但正因為孩子在校也會接觸螢幕,所以我更希望家裡成為另一種空間:少一點螢幕、多一點真實互動、多一點身體與想像力的運用。
🍽 螢幕可以加,但不能喧賓奪主
我一直覺得,3C不是絕對的敵人,問題是我們怎麼使用它。
在我們家,電視影片只是調味劑,可以加一點提味,但不一定非加不可;真正的主食,是孩子自己去探索、自己發問、自己觀察,加上我們願意陪在身邊一起看、一起聊、一起走過。
這樣的組合,才是我心中理想的學前生活樣貌。
💬 寫在最後
每個家庭的方式不同,我不認為這是唯一正確的選擇,但這是我們思考後、實踐中慢慢找到的平衡。
孩子的學前歲月不會重來,我想讓這段時間,是用「有溫度的學習」而不是「被動的吸收」堆起來的。
如果你也正在摸索怎麼和3C和平共處、怎麼安排有質感的親子時間,也許我們可以互相交流、慢慢找到屬於自己家的節奏。🌿
你們家的螢幕使用有什麼小原則嗎?也歡迎留言分享你們家的節奏,一起慢慢找出屬於我們的親子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