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過、見過,但不能錯過的鳳梨:一場關於馴化、纖維與人類選擇的演化故事

更新 發佈閱讀 6 分鐘
圖片作者:ChatGPT

圖片作者:ChatGPT

你或許一直認為,那一顆頂著綠色葉冠、果肉香甜多汁的鳳梨,就是鳳梨家族中的唯一成員,我們把鳳梨馴化,就是為了「吃」。或許有些人會說:我還知道觀賞鳳梨,是特別從吃的鳳梨裡面培育出來的嘛!


如果你這麼想(其實我以前也是),那麼這篇文章會讓你感到驚奇!除了可以吃的鳳梨,在南美洲的叢林深處,還有專門被拿來當籬笆、當園藝裝飾的鳳梨,也有完全不能吃、用來抽絲(纖維)的鳳梨。這些被我們忽略的鳳梨,訴說著另一種馴化邏輯,也揭示人類與植物之間不只是味蕾的互動,更是文明與演化的共構。


馴化的起點:從野地到果園


鳳梨的學名是 Ananas comosus,原產於南美洲熱帶地區。現代分子遺傳與考古研究指出,栽培種鳳梨最早的馴化中心可能位於南美洲的東圭亞那與亞馬遜西部。早期人類在沙地、岩地與森林邊緣發現野生鳳梨,其中某些個體的果實較大、較甜、較少纖維,於是被選來栽種、繁殖,再透過代代選拔與無性繁殖,逐漸發展成我們今日熟悉的「食用鳳梨」。


當然,在演化學上稱為「馴化症候群(domestication syndrome)」的事情,對馴化的鳳梨來說,一樣會發生。鳳梨的馴化症候群包括以下幾個主要特徵:

  • 果實變大、果肉變甜、纖維變少;
  •  葉緣刺減少甚至完全消失;
  •  種子數量銳減,有時完全不見;
  •  對自然開花的反應變得遲緩,生長週期拉長;
  •  高度依賴人類進行無性繁殖(如用果冠、側芽、吸芽繁衍)。


這樣的改變,讓鳳梨越來越不適合野外生存,卻更適合成為人類農園裡的常客。它失去了「自主求生」的能力,也因此更加依賴人類。


熱帶鳳梨如何成為世界公民?


1493年,哥倫布在加勒比瓜德羅普島首次見到鳳梨,驚豔於其甜美風味,並帶了一顆回到歐洲。數十年後,葡萄牙人進一步把來自巴西的鳳梨沿著印度洋航線擴散,帶進非洲、印度、東南亞,甚至中國南方。這場跨洲旅行讓鳳梨成為第一批全球化熱帶水果之一。


在這些地區,鳳梨不只被當作水果享用,有時也融入當地語言與文化——例如在馬來語中,鳳梨至今仍稱為「nanas」,正是來自南美原住民族的語詞。


除了可以吃,還可以用:鳳梨家族的三種馴化面貌


大多數人最熟悉的通常是用來吃的鳳梨,也就是 Ananas comosus var. comosus。但事實上,整個鳳梨屬還包含其他品種,有的完全為了外觀裝飾,有的則專為纖維利用而馴化。


觀賞用紅苞鳳梨(A. comosus var. bracteatus


鳳梨家族的另一個成員是 A. comosus var. bracteatus,原產於巴西東南部。這種鳳梨的特色是具有紅色或粉紅色的苞葉,果實中型,葉片長且帶刺。它可能來自野生種 A. comosus 與其四倍體近親 A. macrodontes 的自然雜交。


原本當地人利用它的葉片編織籬笆,因為刺多又長,不容易穿越。現代園藝界則更欣賞它鮮豔的花苞與斑葉突變,將其培育為觀賞植物,在熱帶地區常見於庭園或花壇中。


纖維用鳳梨「curagua」(A. comosus var. erectifolius


可能有人聽過鳳梨纖維可以用來做皮革,但應該沒想過其實本來就有「纖維用鳳梨」喔!在奧里諾科與亞馬遜流域,當地原住民馴化了一種葉子筆直、沒有葉緣刺、果實小而不能吃的鳳梨。他們稱之為「curagua」或「curauá」,用它的葉子抽出細緻又強韌的天然纖維,編織吊床、漁網與繩索。


種這種鳳梨根本不是為了吃它,而是為了抽絲。它的馴化重點不是果實,而是葉子。這類選擇代表了另一種重要的馴化方向:為了實用性而非味覺演化。


有趣的是,現代汽車產業在尋找環保材料時重新發現了它。因為其纖維強度與韌性佳、可再生又可分解,成為生物複合材料的新星,在巴西它甚至被重新大規模栽種。


馴化的代價:失去自由,換得依賴


馴化讓鳳梨變得對人類有用,但也讓它失去了某些能力。野生鳳梨可以靠種子擴散,但馴化種幾乎不結果,即使結果也幾乎無種子;野生鳳梨能靠葉緣刺來抵禦草食動物,但觀賞用或纖維用鳳梨卻常因「人類嫌刺不舒服」而被刻意篩選掉這個性狀,導致它失去防禦機能。


這是一場交換:鳳梨提供甜美、纖維或觀賞價值,人類則提供生存、繁衍的空間。雙方在馴化的過程中,形塑彼此的命運。


選擇背後的演化力量


以鳳梨來說,我們常以為人類只挑選果實,卻忽略了植物也在形塑我們的生活方式與文化。鳳梨的馴化歷程不只是生物演化,更是文化演化的縮影。


我們吃下的每一口鳳梨,不只是來自熱帶雨林的禮物,更是數千年人類選擇、繁殖、修剪、重構的結果。而那些沒被端上餐桌的鳳梨——像 curagua 與 bracteatus——則提醒我們:演化不是只有味道的演化,也包括用途與想像的演化。


鳳梨的故事,遠比你想得更廣、更深,也更不同。


參考文獻:

Coppens d’Eeckenbrugge, G., Duval, M.-F., & Leal, F. (2018). The pineapple success story: From domestication to pantropical diffusion. In R. Ming (Ed.), Genetics and genomics of pineapple (pp. 1–21). Springer. https://doi.org/10.1007/978-3-030-00614-3_1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老葉報報
287會員
981內容數
主要介紹關於植物的新資訊,但是也會介紹一些其他的。 版主在大學教植物生理學,也教過生物化學。 如有推薦書籍需求,請e-mail:susanyeh816@gmail.com
老葉報報的其他內容
2025/07/15
葡萄酒有白酒、紅酒, 有些葡萄酒芳香撲鼻, 這些是怎麼來的? 讓我們來看一下,關於葡萄馴化的研究發現的更多秘密!
Thumbnail
2025/07/15
葡萄酒有白酒、紅酒, 有些葡萄酒芳香撲鼻, 這些是怎麼來的? 讓我們來看一下,關於葡萄馴化的研究發現的更多秘密!
Thumbnail
2025/07/14
葡萄,這在基督教文化中被譽為「神之血」的水果,有著非常悠久的馴化歷史。 過去對葡萄馴化的研究,讓我們以為葡萄只有一個來自西亞某處的祖先,經由人類馴化而成今天全球風靡的果實與美酒。在2023年發表於《Science》的最新研究卻發現:葡萄有「兩個」祖先!
Thumbnail
2025/07/14
葡萄,這在基督教文化中被譽為「神之血」的水果,有著非常悠久的馴化歷史。 過去對葡萄馴化的研究,讓我們以為葡萄只有一個來自西亞某處的祖先,經由人類馴化而成今天全球風靡的果實與美酒。在2023年發表於《Science》的最新研究卻發現:葡萄有「兩個」祖先!
Thumbnail
2025/07/14
從小如珍珠到大如棒球,番茄的馴化走過長路。 在番茄的馴化研究裡,有一個角色曾經被誤認——S. lycopersicum var. cerasiforme,中文暫可稱作「櫻桃番茄」(cherry tomato)。它曾被視為野生種,不過在這篇論文中,他們發現它是「中間型」的喔!
Thumbnail
2025/07/14
從小如珍珠到大如棒球,番茄的馴化走過長路。 在番茄的馴化研究裡,有一個角色曾經被誤認——S. lycopersicum var. cerasiforme,中文暫可稱作「櫻桃番茄」(cherry tomato)。它曾被視為野生種,不過在這篇論文中,他們發現它是「中間型」的喔!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種植水果 我的故鄉位於東西橫貫公路的西邊,那裡的人們常常會爬到梨山的山頂去種植各式各樣的水果。無論是水蜜桃、蘋果還是梨子,每一樣都充滿了自然的甘甜與新鮮。每年到了豐收的季節,我們的家裡就會堆滿各種水果,而其中,蘋果的釀酒過程更是讓我印象深刻。 只能待在家裡 我還在讀小學一年級的時候,年紀小
Thumbnail
種植水果 我的故鄉位於東西橫貫公路的西邊,那裡的人們常常會爬到梨山的山頂去種植各式各樣的水果。無論是水蜜桃、蘋果還是梨子,每一樣都充滿了自然的甘甜與新鮮。每年到了豐收的季節,我們的家裡就會堆滿各種水果,而其中,蘋果的釀酒過程更是讓我印象深刻。 只能待在家裡 我還在讀小學一年級的時候,年紀小
Thumbnail
要品嚐到這些珍貴的鳳梨,真是難得的機會!🫢
Thumbnail
要品嚐到這些珍貴的鳳梨,真是難得的機會!🫢
Thumbnail
蓮子沒接觸前,對她有點陌生,也從未想去買來烹煮。十多年前,隔壁大姐曾送過我一次,也能接受但不致於喜愛。每年5月開始我們二老就會去白河看蓮花,賞荷花,只知道她是一種高經濟作物,從莖根到花到種子,全株都可食用,堪稱利用到極致的一種植物。後來偶而買回來吃,發現剝好的蓮子不便宜,而且每年都在漲,就想著買新鮮
Thumbnail
蓮子沒接觸前,對她有點陌生,也從未想去買來烹煮。十多年前,隔壁大姐曾送過我一次,也能接受但不致於喜愛。每年5月開始我們二老就會去白河看蓮花,賞荷花,只知道她是一種高經濟作物,從莖根到花到種子,全株都可食用,堪稱利用到極致的一種植物。後來偶而買回來吃,發現剝好的蓮子不便宜,而且每年都在漲,就想著買新鮮
Thumbnail
我的花精分享沒有按照順序😂 鳳仙花很急,是一種種籽會噴出來的植物,所以第一篇就是他了。 每支花精都對應了不同的情緒失衡問題,花精諮詢師的作用就是幫個案釐清這些複雜的情緒根源。我自己是先從去尋求諮詢開始的,但我後來的感想是,如果能自己學會更好。為什麼呢?就是因為鳳仙花。
Thumbnail
我的花精分享沒有按照順序😂 鳳仙花很急,是一種種籽會噴出來的植物,所以第一篇就是他了。 每支花精都對應了不同的情緒失衡問題,花精諮詢師的作用就是幫個案釐清這些複雜的情緒根源。我自己是先從去尋求諮詢開始的,但我後來的感想是,如果能自己學會更好。為什麼呢?就是因為鳳仙花。
Thumbnail
今天就來分享些生活裡所看到、碰到的小驚奇與小確幸吧(對我來說,但是否你也是,我就不知道嘍…🤭)~ 這顆🥭芒果就種在親密伙伴的秘密基地某處裡,每年的這個🥭盛產時期,🌴樹上就會結滿好多的🥭,這季節就是要吃🥭,看似不起眼,確是無比好吃又甜,對我而言,夏天就是要趁季節盛產,好好的品味這🥭
Thumbnail
今天就來分享些生活裡所看到、碰到的小驚奇與小確幸吧(對我來說,但是否你也是,我就不知道嘍…🤭)~ 這顆🥭芒果就種在親密伙伴的秘密基地某處裡,每年的這個🥭盛產時期,🌴樹上就會結滿好多的🥭,這季節就是要吃🥭,看似不起眼,確是無比好吃又甜,對我而言,夏天就是要趁季節盛產,好好的品味這🥭
Thumbnail
鳳梨、芒果、多多系列飲料...都是都市傳說見仁見智 後來在任職生技研發,隨口問了自己公司的同事介不介意吃鳳梨酥,他們的回答都是: 『吃啊!反正檢體一樣多!』 真是辛苦了喔......
Thumbnail
鳳梨、芒果、多多系列飲料...都是都市傳說見仁見智 後來在任職生技研發,隨口問了自己公司的同事介不介意吃鳳梨酥,他們的回答都是: 『吃啊!反正檢體一樣多!』 真是辛苦了喔......
Thumbnail
桑葚是春天田園的第一份水果,採摘桑葚除了能品嘗美味,更能與大自然和諧共處,分享這美好時刻給家人。
Thumbnail
桑葚是春天田園的第一份水果,採摘桑葚除了能品嘗美味,更能與大自然和諧共處,分享這美好時刻給家人。
Thumbnail
以前住都市時,只認識香蕉。後來開始到有機店採買蔬果,偶爾會看到芭蕉。2015年移居台東長濱,有了自己的農地可以種植之後,發現長濱家家戶戶都種蕉,而且大多是芭蕉。吃了長濱出產的芭蕉,才知道芭蕉如此美味,更勝於香蕉,相較之下,香蕉的濃厚香味,倒有些膩了。
Thumbnail
以前住都市時,只認識香蕉。後來開始到有機店採買蔬果,偶爾會看到芭蕉。2015年移居台東長濱,有了自己的農地可以種植之後,發現長濱家家戶戶都種蕉,而且大多是芭蕉。吃了長濱出產的芭蕉,才知道芭蕉如此美味,更勝於香蕉,相較之下,香蕉的濃厚香味,倒有些膩了。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