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忙碌,面對源源不絕的課業壓力、工作或家務,是否感到無力應付?即便拉長工作時間、付出更多心力投入其中,成效卻總是不如預期?身心俱疲的你,或許需要一個喘口氣的時間,以客觀的角度審視自我、找到重回正軌的方法。
樵夫砍柴的故事
有一個年輕的樵夫,每天都勤奮的到樹林裡砍柴。工作好一段時間後,年老的樵夫也來到樹林裡砍柴。天色漸暗,年輕樵夫準備回家時,發現老樵夫雖然比他晚到,卻砍了更多的柴,驚訝的他在心裡暗自決定,明天要更早到、更早開始工作!
第二天,年輕樵夫早早就到,抱持著「我一定可以砍得更多」的心情開始砍柴。當他挑著柴回到柴房時,發現老樵夫還是比他砍得更多。
第三天,年輕樵夫不但更早開始工作,還比平常更晚下山,心想「如此一來,自己肯定可以比老樵夫砍更多柴!」沒想到,老樵夫砍的柴還是比年輕樵夫多。第四天、第五天也一樣。
到了第六天,年輕樵夫終於忍不住向老樵夫請教,他為什麼可以晚上山、早下山,所砍的柴依然比自己多。老樵夫緩緩說道:「我每天回到家後,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磨斧頭,將斧頭保持在鋒利的狀態,而不是隨便丟著就去休息,任憑斧頭變鈍不好使。雖然我的年紀比你大、比你更沒有力氣,但使用鋒利的斧頭砍樹,只要砍五次就倒了;而你卻要砍十次以上才會倒,這就是我砍得更多的原因。」年輕樵夫這才恍然大悟。
忙碌之餘,記得養成調整狀態的習慣
年輕樵夫擁有強健有力的體魄、長時間工作的能力,以及願意投入更多的態度,但他付出後獲得的成效,卻遠遠不及年老的樵夫,關鍵就在於檢視自我、維持工作品質,以及「學習」的意識與行動。
將斧頭保持在鋒利狀態,如同在工作中充實自我,以準備好的狀態因應任務,便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若忽略打磨的重要性,猶如能力已經下滑卻不自知、失去敏銳度,依然勉強上工,努力的過程越做越吃力,導致身心的疲憊感漸漸累積卻找不到原因。
要使每一份付出都有回饋、每一份努力都產生價值,便不可忽視調整狀態和學習的必要性。在忙碌之餘還要維持學習習慣,聽來是件有壓力又難以達成的建議;但世代不斷在更迭、科技進步的速度越來越快,堅持使用舊有的觀念和技能,應對新興議題和環境需求,只會白白浪費力氣與時間,如同故事中的年輕樵夫。
每個人調整狀態的方式不同,可能是學習更多的相關領域知識,藉由跟上時代帶給自己安心感;可能是暫時脫離工作環境,重整思緒以找回再次投入的熱忱;可能是找知心好友聊聊,透過旁人的分享找到前進的方向。
相信在得到老樵夫的建言之後,有衝勁又有行動力的年輕樵夫也會試著改變自己,不再一味的拼命,而是透過自我的反思、心態與技能的保養,調整成更適合投入工作的狀態,取得更好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