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開始把自己的房間整理好之後,
我每天工作的地方,
好像更需要被整理。
我的洗鞋店,從一開始開業,
就擺滿了各種「我以為能吸引客人」的東西。
潮流公仔、限量收藏、名人簽名、藝術畫作⋯⋯
看起來很有特色,
卻總讓人不知從哪裡看起。
我一直以為,
那些高價裝飾能為店加分,
但後來我發現,
它們其實只是為了填滿我的焦慮。
這些物品不會幫我洗鞋、
也不會讓顧客更信任我,
反而讓我在收拾、清潔、
管理上花了更多力氣。
某天,我突然想試著把極簡的觀念,
也放進店裡看看。
一、從空間開始:擺設清空
我先從最表層的「裝飾」開始動手。
那些原本擺在櫃子上的收藏,
我一一拍照,轉賣或送人。
收起這些後,我開始問自己:
如果這裡不再放「很貴的東西」,
那應該放什麼?
答案後來是──植物。
我請教了懂植物的朋友,
選了幾款好照顧又有氣質的綠植品種。
換下裝飾後,
整間店像是呼吸變順了。
空間感變得更清爽,
也讓客人一進門就能注意到真正重要的東西:
我們的專業服務。
二、從服務開始:把「會分心的」砍掉
以前我覺得服務項目越多越好,
但事實上,客人常常也看不懂我們到底會做什麼。
我重新翻看幾個月的消費紀錄,
發現有些服務一年來只做過幾次。
那些其實不是我們的強項,
也不是顧客真正需要的。
於是我做了一件大膽的事──砍掉。
砍掉少數人才會問的特殊服務,
保留「最簡單但做得最好」的項目。
這樣的改變,不只讓客人更好理解,
也讓我們在操作上更有效率、品質更穩定。
三、從後台開始:耗材與採購流程也能減
極簡不只體現在眼前的東西,
連我們「看不到」的後台流程,
也藏著很多可以簡化的地方。
像是耗材採購:
以前我為了壓低單價,
常常一次訂一大堆刷子、清潔劑,
結果用不完還要想辦法處理庫存。
後來我調整成:「壞了再補、少量多次」的模式,
就算價格稍高,但整體更省事,
也不再囤貨壓力大。
還有修鞋、特殊處理等業務,
我也不再硬著頭皮學,
而是交給有經驗的職人合作。
把事情交給對的人,
遠比自己做得好來得輕鬆。
這整段過程,
其實就像我在整理自己的房間一樣。
從「很想留下來的東西」開始檢視,
慢慢把那些其實不需要、
只是為了面子或安全感留下的物品,一樣樣放下。
結果是什麼?
空間變乾淨了,流程變清楚了,
客人來店裡的問句也簡單明瞭了。
我才發現,減法,
其實是一種溫柔的進步方式。
🖋留白練習 #2
看看你的工作空間,有沒有哪個角落擺了
「你其實不確定為什麼還在的東西」?
選一樣東西,把它移開、收起來、
或是轉送給需要的人。
看看少了它之後,
心裡是不是也輕了一點。
這就是我把極簡帶進工作裡的第一步。
下一篇,我會分享一個更複雜的挑戰:
當我們想極簡,
卻住在和家人共享的空間時,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