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些時刻,把自己的故事寫進小說裡,也許會影響整體的結構,有時候寫著寫著,情緒流得太快、太真,反而讓故事偏離了原先設定的重心。
我記得好像在哪裡聽過,有些寫作課會說:「小說不要寫太多自己。」
也許是擔心我們會太投入,把角色寫成自己情緒的延伸,或讓故事失去節奏。 我能理解那樣的提醒,畢竟小說不是日記,角色也不是拿來還原自傳的工具。但我有時候會想——真的不能寫自己嗎?或者說,真的能完全不寫自己嗎?我不諱言,自己在創作小說時,確實參考了許多生命裡曾經發生過的片段。
不是原封不動地搬進來,而是那種,好像曾經發生過某個片刻,它的情緒還留在我身體裡,過了很久很久都還沒散去,直到某天在寫一個角色的時候,那個情緒就自己跑出來了。
我相信轉化,是每個創作者都需要慢慢練會的技能。你可以融合你的過去,但不一定要直接攤開來寫, 也許寫的是另一個角度的故事,另一個性別、年齡、背景的角色—— 但靈感,往往還是來自那一段你曾深深經歷過的什麼。
有時候是一個夢,一句話,一個叫不出名字的情緒,它不是記憶本身,而是記憶遺留下來的氣味。 你試圖用角色的眼睛去看見它,理解它,也許還想給它一個更好的結局, 但你知道,那並不真的是你,那是一個你透過文字去和它好好說再見的方式。
所以我後來不再害怕寫進自己了,我覺得,寫作不是為了藏起來,而是為了找到一種能讓人靠近的說法。
創作小說,不是把人生原封不動地重演,而是從中取一滴情緒,放進新的故事裡, 它是變形的、抽象的,有時候連你自己都說不準,這個角色到底像不像你, 但你知道,她的出現不是偶然,她像是一面鏡子,也像是一條通道,讓你看見自己還尚未發掘的那一面。
所以啊,創作小說,總會有些自己的影子,不是因為我們做不到抽離,而是因為我們願意誠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