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我一個支點、一根桿子, 我就可以舉起全世界。」—— 《漢聲小百科》
謝謝成長的過程有漢聲出版社,成為我成長的那個支點。
1993年出生的我,童年多少還是經歷過沒有網路的時代。小時候睡前媽媽都會放一捲《漢聲中國童話》的錄音帶,讓我沈浸在聲音劇場中打造的神話、歷史或民間故事的世界,默默也吸收了許多養分;長大一點就開始看《漢聲小百科》,雖然至今還是覺得小百科的造型看起來很怪,書裡的阿明和阿桃怎麼好像大雄跟靜香(?)但他們三人的身影帶著小時候的我,神遊在各式各樣的宇宙,有大自然、科學,甚至是人體世界!不喜歡讀書的我,只喜歡看圖,常常就這樣掉進小百科漂亮的美術和插畫世界裡。
因為喜歡畫畫,所以吸引我來看「漢聲55週年展」的原因,是竟然要展出《漢聲小百科》的「原畫」!《漢聲小百科》出版於1984年,親眼看到當年的畫紙,無法想像那些色彩仍跟書上一樣繽紛,角色依然生動。往常看到實體畫和印刷版會有比較大的落差,但我看到的是美編對於細節的要求,將兩者的落差降到最少,可以想見當年的編輯是投入了多少心力做編排,以及對印刷成果的講究。看著看著真的很感動,彷彿又再掉到小時候的回憶裡,跟我的老朋友小百科一起敘舊。《漢聲55:本來.未來》展場分兩大區,一區是讓我掉進童年時光屋的「漢聲童話」,除了小百科以外,也有漢聲其他童書系列的原作展出,可以一窺當年美編和畫家親手打造的精緻手感。另一區則是「走進漢聲」,讓觀眾走進漢聲出版社編輯的後台,看見當年的編輯是怎麼做雜誌的。意外有共鳴的是,長大的我成為一個編輯,一開始是在紙本媒體實習,後來做過網路文字編輯,也當過美術編輯,現在是專注在採訪的記者,對內容從零到有的生產過程很熟悉,也很清楚中間的過程壓力有多龐大。所以這個展覽像是濃縮了我過去的種種生命經驗,看得莫名有點熱血沸騰。
從沒想過以前做雜誌可以如此不計成本,一個專題拍攝可以拍好多天,美編跟繪師的手就是強大的圖庫,每張還漂亮到不行,一切都是美好的客製化⋯⋯如今一切講求效率和速度的時代下,已經不可能用當年的方式做雜誌了。當年編輯都是用生命在做雜誌,還要上靜心課,堪稱是最早的職場身心靈支持系統,莫名覺得有趣,畢竟編輯的壓力至今從來沒少過。

我自己最為感動的是來自四位創辦人(漢聲四君子:吳美雲、黃永松、姚孟嘉及奚淞)的話,每個人都是十八般武藝,為保存台灣文化和內容付出,也給了現在以採訪為業的我好多提醒。像是前輩吳美雲說,「最好的內容,常常藏在最笨的問題裡。」所以就算我知道答案,我也一定會問笨問題 —— 可能太想跳脫「沒讀書長大當記者」的框架,我常常逼自己做滿滿的功課才出去採訪,也很刻意要避開笨問題,但我也掉入了誤區 —— 問笨問題並不代表我笨或偷懶,而是對受訪者的事實查核,或許對方會認為這個記者是不是沒做功課,但我問心無愧就好,因為我查到的資料不一定是最正確,聽他親口再詮釋的答案或許藏著最大的寶藏。

有句話說:「哭點是來自人生曾經歷過有所感動的事。」不曉得為何,看完展以後再聽見「小朋友、小朋友,我來講你來聽⋯⋯」讓我一直不停掉眼淚。我覺得每個在台灣喜歡文化藝術的人,成長過程一定多多少少都被漢聲出版社的內容影響過,這場展覽可以讓你找到那些最初啟蒙你的感動,每個人的體驗都會非常不同。現在暑假展覽的選擇很多,國際大展都正在大鳴大放,但我覺得擁有本土血液的展覽是無可取代的,請無論如何一定要來看這個展覽!

看參觀時的影像紀錄, 或 𝓕𝓸𝓵𝓵𝓸𝔀 𝓕𝓪𝓲𝓷 𝓙𝓲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