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兩天,我在Spotify 上做了一個播放清單,叫做「Non Guilty Pleasure」,那是我給自己的一點任性補償。「Guilty Pleasure」是罪惡的快感,放在音樂上,就是那些你很喜歡,但說出來,會被別人認為太沒品味、太Low的歌曲;這次我把那些曾經被嘲笑過「太中二」、「太吵鬧」、「太少女心」、「太沒營養」的歌曲全都放進去,這些歌我都很喜歡啊,每次聽都有個能量湧溢,換個形容詞,就可以是節奏明快、有趣、年輕、任性、積極、自信,也帶著一絲俏皮的驕傲。這次放在歌單裡,讓自己跳一場不必解釋的舞,無關品味,也無關潮流,只關乎記憶與情緒節奏的共鳴。

在這個歌單裡,有幾首歌擺在一起,根本就是孿生姊妹,從1982年托尼貝西Toni Basil的「Mickey」,1994年洗髮精合唱團Shampoo「Trouble」,2007年艾薇兒Avril Lavigne「Girlfriend」,2014年泰勒絲Taylor Swift「Shake It Off」,到2024年BlackPink的ROSÉ和火星人Bruno Mars合唱的「APT.」,這些歌曲都來自同一個音樂血脈,類似啦啦隊式的流行節奏設計,用節奏喊出口號,用副歌發洩情緒,用簡單強烈的拍子讓你記住一首歌的感覺,而不是旋律本身。
「Hey Mickey, you're so fine!」讓節奏本身成為主角,「Uh-oh, we're in trouble」只要兩拍,旋律就變記憶點;「Hey hey, you you,I don’t like your girlfriens」像在89妹宣戰的呼喊;「Shake it off! Shake it off!」簡單的呼口號,當成情緒出口;「Ah-pu-tuh!」就甭提了,我家小孩都會隨口哼兩句,還帶動作。這些歌不是唱出旋律,而是像球場上的加油口號,無法用「好不好聽」來評價,而是靠「有沒有感染力」征服聽眾。

為什麼這些歌總讓人難忘?因為它們是「喊」出來的,這種「喊出來」的設計,在心理上是一種參與感,也是一種記憶的節拍錨點。當副歌進來時,你不只是聽,你會「想加入」,這讓歌曲變成一種群體的情緒表達。
因此,這些歌曲都有一個共通點:簡單重複,節奏都是中快板的44拍節奏,約140到150 BPM,這都是舞池的黃金速率,剛好落在身體自然律動與心跳共鳴的節奏帶。讓身體感受,靠節奏讓人上癮,這就是啦啦隊歌型的魅力!所謂「啦啦隊歌型」是一種流行歌曲編排手法,從開場就設計好節奏感,副歌像口號一樣重複、清楚、有力,這種回溯到80年代早期,來自美國校園文化與cheerleader精神,把New Wave、Pop Punk和泡泡糖音樂結合,開始影響流行樂的節奏編排方法。

從音樂心理學來看,人對節奏的反應往往比旋律更直接,副歌越簡單、重複越高、節奏越清晰,就越容易被大腦記住。這種「可以大喊,集體狂歡」的歌曲,在每個音樂世代都會出現,自然有它的樂趣在。從「Mickey」代表著電視出現時,普普文化歡樂的卡通節奏;「Trouble」是90年代少女對傳統乖乖牌的挑戰;「Girlfriend」是千禧年女孩對這個世界的挑釁宣言,到「Shake It Off」可以見識到手機世代女孩面對社群壓力下的反彈姿態。至於2024的「APT.」則是遊戲化人生的節奏語言,這些歌的本質,就是:我們都需要一首不用解釋、可以大聲喊出來的歌。

啦啦隊式的流行歌,從不是為了深沉思考而寫。它們的存在,是要喚起身體的共鳴,是讓人在情緒低落時能跳起來吶喊:「我們沒事!我們沒問題!」情緒直接,不玩複雜轉調,這些歌背後其實是對大眾聽覺記憶點的高度操控,雖然來自不同年代,卻都復刻了一種「青春張力」的聽覺語彙,簡單、有力、好記,一連串聽下來,都像是參與了一場跨越時代的音樂遊戲。

對我來說,這種音樂上簡單又洗腦的「元氣歌曲」,每次聽都會不自覺跟著唱出:「Hey Mickey!」、「Ah-pu-tuh!」、「Shake it off!」,不靠旋律,用身體記得節拍,不用理解歌詞,就能跟著唱出來,不用被說服,就會跟著跳,所以這些歌不是「Guilty Pleasure」,是一種情緒的出口,那是一種純粹的快樂,跟高級與否無關,跟審美品味無關…所以我做了這張播放清單,也寫了這篇文章,跟著節奏,咨意搖擺,「這首歌讓我想動起來,這就夠了。」
1982年 Toni Basil「Mickey」
一首真正從啦啦隊文化誕生的流行歌,副歌幾乎像在操場上吶喊:「Hey Mickey, you're so fine!」整首歌像是音樂版的口號練習,簡單卻無比洗腦。
1994年 Shampoo「Trouble」
英國少女團體的青春叛逆代表作。這首歌講的是女孩在街頭惹事生非,但副歌卻用歡快的口氣喊出「Uh-oh, we’re in trouble」,這種「壞壞但很可愛」的風格,至今仍影響無數青少年流行歌。
2007年 Avril Lavigne「Girlfriend」
帶著龐克搖滾的啦啦隊語氣,副歌「Hey hey, you you!」,像是在向對手宣戰,也像在校園裡搶走心儀對象的勝利宣言。
2014年 Taylor Swift「Shake It off」
在手機世代,網路社群媒體的負評很容易鋪天蓋地而來,如何選擇無視並保持積極態度的態度,泰勒絲鼓勵人們「Shake It Off」,就很容易產生共鳴。
2024年 ROSÉ & Bruno Mars「APT.」
從韓國的喝酒遊戲節奏中取材,讓整首歌像是在玩節奏接龍遊戲。副歌的「Ah-pu-tuh」無實際意義,卻強烈建立了聽覺記憶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