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想奧黛莉赫本最後的凝視
這首「Smoke Gets in Your Eyes」是許多電影導演,標示一個心情或年代的最佳詮釋。法斯賓達在1972年《佩特拉的苦淚》,楊德昌在1986年《恐怖份子》,侯孝賢在2005年《最好的時光》,都用了這首歌,讓我有印象且愛上這首歌曲的,是1989年,由史蒂芬史匹柏執導的《直到永遠》(Always)。對某些人來說,這部電影大概是史蒂芬史匹柏作品中,最容易被遺忘的一部電影。

《直到永遠》劇情改編自1943年的黑白片《A Guy Named Joe》,故事是講一位殉職的森林消防飛行員(李察德瑞福斯飾),對於女友(賀莉杭特飾)戀戀不忘,靈魂無法離開愛人的哀愁故事。而「Smoke Gets in Your Eyes」這首歌,正是戀人們曾經共舞的旋律…這是一場關於放下的學習,也是死亡如何成就愛情的另一次可能,當一方離世,另一位淚眼婆娑地重聽這首歌時,會讓人意識到:「原來有些歌,是用來記住一個人,也用來學會放下他的。」像這樣的歌,在白天可能很容易就略過它,但在午夜一個人趕工的時候,它卻靜靜地回來找你。它會告訴你,有些愛不會結束,它只是變成了一段歌詞、一束光,或者一位由奧黛麗赫本飾演的天使,在你最無助的時刻,把你帶回最初的自己。
這部電影是奧黛麗赫本在1993年離世前,最後一次出現銀幕上。

電影裡,奧黛麗赫本出場時穿著白衣,站在一片空曠的野地中,她的聲音輕柔,表情安詳,是那種你會相信她能安撫所有悲傷的人。她飾演的天使,溫柔地指引死者走向理解與釋懷,終於學會放手,讓生前所愛的人,可以在另一段人生中,學會重新愛人。當1993年,赫本因癌症離世,《直到永遠》便成了她的最後銀幕演出,就像「Smoke Gets in Your Eyes」這首歌的不朽,她的最後一個角色也成了一種餘音、一段餘暉,就像是不言而喻的祝福,也是逝者之愛的最後擁抱。奧黛麗赫本在這部電影裡,出現時間並不長,卻像光那樣潔白且堅定,彷彿是奧黛麗赫本一生優雅的總結,也彷彿替整個20世紀的浪漫情懷,劃下了一個無聲的句點。
NOW LAUGHING FRIENDS DERIDE 朋友縱情訕笑
TEARS I CANNOT HIDE 我再也遮擋不住淚水
SO I SMILE AND SAY 只能笑笑地說道
"WHEN A LOVELY FLAME DIES 當愛情的火苗熄減時
SMOKE GETS IN YOUR EYES" 一定是煙霧瀰漫了我的眼睛
為什麼煙霧會瀰漫了眼精?「Smoke Gets in Your Eyes」最初誕生於1933年,由Jerome Kern譜曲,Otto Harbach填詞,原是百老匯音樂劇《Roberta》中的插曲。它的詞非常簡單,描繪了一個共通的情景:人總會愛,也總會失去。
這首歌能夠跨越時代,成為戀人,乃至於分手者心中的經典,需要歸功「五黑寶合唱團The Platters」在1958年的詮釋。這個四男一女的組合,在1953年成立後,就唱「Only You」、「The Great Pretender」熱門單曲,主唱Tony Williams優美的歌聲以及團員們無懈可擊的和聲,讓「Smoke Gets in Your Eyes」這首歌唱出了一種幾乎「無法承受之輕」的感情,成為愛情失落的代表歌曲。
(會讓我停筆趕工寫這篇,就是因為聽了Chantal Chamberland演唱的「Smoke Gets in Your Eyes」版本。)
愛過的證據,並不一定是擁抱留下的體溫,而可能是音樂裡殘留的共鳴,人生最難的,不是愛,而是放手,那些被我們遺忘或壓抑的情緒,會在「Smoke Gets in Your Eyes」這樣的歌裡重新浮現,像煙那樣,不可見卻真實地包圍著你。
「Death is not the end, darling. It's just a change of duty.」
於是我又重新Repeat 這首歌,決定不關掉這首歌、不關掉記憶,等會再繼續還沒完成的稿子。就讓這陣歌繼續唱一下,繼續像煙一樣,輕輕繞過心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