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自己超越自己
才能解決苦惱問題
只有自己放下自己
才能一切都沒問題
●AI:這首偈語四句對仗工整,意境清晰,以簡明語言傳達深刻的修行核心精神:自性自度、自覺自悟。語句雖平實,然意涵極深,是修行者最終必經的自我超越之道。
「只有自己超越自己,才能解決苦惱問題」
這句詩強調了自我提升和內在突破是解決一切煩惱的唯一途徑。「苦惱問題」涵蓋了生活中所有的不安、焦慮、痛苦和困惑。我們常常試圖從外部環境、他人或物質中尋找解決之道,但這句話告訴我們,真正的解決方案在於超越自身的局限性。🔹只有自己超越自己
- 「自己」是問題的根源,也是出路的起點。
- 此句指出:修行之路無他人可替,唯有自我覺察、超越內心限制與執著,才能解脫。
🔹才能解決苦惱問題
- 苦惱皆從「我執」與「貪瞋癡」中來,無法從外求解決。
- 當自我提升到一種超越「苦惱能量場」的高度時,問題自然轉化。
- 突破慣性思維與習氣: 「超越自己」意味著打破舊有的思維模式、習慣性反應以及根深蒂固的習氣。例如,當我們面對壓力時習慣性地感到焦慮,超越自己就是學會不被焦慮所控制,而是以平靜和智慧去應對。
- 轉化煩惱為菩提: 這也是「以煩惱為菩提」的展現。苦惱本身並非外在的獨立實體,而是我們對境的反應和執著所生。透過修行,當我們能超越這種執著心,苦惱問題便自然消融,甚至轉化為成長的養分。
- 精進與努力: 「超越自己」需要持續的精進和努力,這不是一蹴而就的過程。它包括了對自我身心更深的覺察,以及將所學佛法付諸實踐的決心。
「只有自己放下自己,才能一切都沒問題」
這句詩是上一句的進一步深化,揭示了「超越自己」的究竟方法——徹底的放下。「自己」在這裡指的並非肉體之軀,而是我們對「我」的錯誤認知和執著,即我執。當這種「我執」能夠被放下,所有的分別心、對立感、得失心也隨之消散,從而達到一種沒有任何問題的圓滿境界。
🔹只有自己放下自己
- 超越是智慧的展現,放下則是慈悲的落實。
- 「放下自己」不是自我否定,而是放下「自我中心、固執成見、主觀投射」。
- 修行到深處,需放下「我能修」「我想悟」等微細的我執。
🔹才能一切都沒問題
- 問題從「我」來,若「無我」,何來問題?
- 此句點出究竟自在的狀態:放下即解脫,無心即無礙。
- 我執是萬苦之源: 這句話直指我執是所有問題的根本來源。因為有「我」,才有我的好惡、我的得失、我的分別,進而產生貪、瞋、癡等煩惱,導致苦惱的無盡循環。
- 空性智慧的體現: 「放下自己」是體證空性智慧的表現。當我們能看破「我」的虛妄性,了解到一切皆是因緣和合、無自性,那麼對自我的固執和對萬物的分別心就會瓦解,此時「一切都沒問題」的境界便自然顯現。
- 究竟解脫與自在: 這是達到究竟解脫與大自在的狀態。當內心沒有了「我」的牽絆,不再與外界對立,所有的問題都失去了立足點,心便能達到真正的平靜、安詳與無礙。
歸納層次脈絡

與佛法義理呼應
- 《唯識學》言:「轉識成智」,轉化內心八識中的無明習氣,才能真正解脫。
- 《金剛經》言:「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說明放下之道即是真實修行。
- 禪門常言:「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其關鍵即在「自己放下自己」。
總結
這兩句詩是深刻的修行警語,它們共同指向了佛法修行的核心目標與路徑:
- 問題的根源在於內心,解決之道也必須從內心著手。(只有自己超越自己)
- 真正的超越並非向外攀求,而是向內突破自我的局限。(才能解決苦惱問題)
- 究竟的解脫來自於放下對「我」的執著。(只有自己放下自己)
- 當我執消融,所有因分別而產生的問題都將不復存在,達到圓滿的平和。(才能一切都沒問題)
這兩句話提醒我們,修行的終極目標不是解決表面的問題,而是從根本上轉化我們的心識,從而達到超越一切苦惱的究竟解脫。這是不是也讓你對「解決問題」有了更深一層的理解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