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嗨~
你今天傳的第一個訊息,有沒有用到貼圖或 emoji? (不說我也猜你有啦 😏)
我們現在好像已經無法「純文字」聊天了對吧?說「哈哈」好像不夠意思,要配個🤣;說「我生氣」會顯得太冷,得補個😤;就連傳晚安,也會加個🌙✨才比較溫柔。
這篇文章是我某天突然靜下來滑手機時冒出來的疑問:
我們為什麼要用貼圖和 Emoji 來對話?
於是就忍不住開始查資料,然後這坑一挖不得了,資訊豐富到我邊查邊驚呼:「哇~原來這些小表情,背後有這麼多故事!」
從一個「冒號加括號 :)」開始,誰還記得最早的表情?
說到 emoji 的誕生,其實真的比我們想像得還「前衛」。
早在1990年代,日本的 NTT DoCoMo 公司就開發出第一組 emoji,發明人叫做栗田穰崇。他當時設計了172個 12x12 像素的圖示,當初只想幫助手機用戶溝通更直覺,沒想到這麼多年後,竟然成了全世界數十億人日常交流的「必需品」。
但說到最早「圖形化」的表情,另一個不得不提的人是Nicolas Loufrani。他在1997年就注意到 ASCII 表情 (例如 :) :-D :'( ) 的使用越來越多,就自己設計了一套動畫版表情,把這些純符號升級成可愛又多元的圖示,還分類超細,像是經典類、動物類、職業類、情緒類,通通都有!
而且他比我們還前衛,西元1998年就把這些表情放上網站(還註冊美國版權耶~),西元2000年後更讓使用者能直接下載使用到手機。從那時候起,我們跟「emoji」的情緣就展開了。
😂 一個笑到哭的表情,成為《牛津詞典》的年度詞彙
你知道嗎?2015年,《牛津詞典》的「年度代表詞彙」竟然不是一個英文單字,而是一個表情符號:「😂」(喜極而泣)!
那年,《牛津詞典》在說明中提到:「Face with Tears of Joy」最能代表當年的文化語境與網路溝通方式。
你看,這已經不是「表情符號」可不可愛的問題了,而是,這些非文字的符號,已經滲透到語言、文化、甚至情緒的表達方式裡了。
而且從2015年開始,Unicode 聯盟也開始重視 emoji 的多元性,包括膚色選擇、性別中立、文化圖騰……這些設計都讓 emoji 更貼近每個使用者的身分認同與文化背景。
貼圖和 emoji,其實是「文字以外的情緒密碼」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有時候文字是無力的?
你傳一段話:
「沒事啦」,其實心裡很有事
你說:「我不氣啊」,其實臉都氣到發紅
你寫:「嗯」,其實意思是:「我超不爽但我不想講」。
這些情緒,如果光用文字,可能會產生誤解或遺漏。
這時候 emoji 或貼圖就像救援隊,幫我們補上那層「語氣」和「情緒溫度」。
比方說:
- 傳一句「你在哪?」可能像在質問,但配個🐶就變得可愛
- 傳「好啦我懂了😢」比「好啦我懂了」看起來更有點小委屈
- 說「我今天超廢」配個懶洋洋躺著的貼圖,朋友會秒懂你今天的心情有多累
非文字符號=情緒潤滑劑
它們不只是輔助,而是你心情的出口,是一種跨語言、跨文化的共同語言。
為什麼我們離不開貼圖和 emoji?因為它讓「心距」變短了
現在很多人都在遠距辦公、網友互動甚至感情交往都是透過文字。
這個世界已經不像以前有那麼多面對面說話的機會了。
但是貼圖、emoji,它們就像文字背後的手勢、語調和表情。
它讓文字這件事,不再那麼冰冷、不再那麼容易誤解。
我們傳的不只是圖,是一種「我懂你」的默契。
是一種:「你不用解釋太多,我已經感受到你了」的暖意。
延伸創作預告:《未完的符號》 明天上線!
這篇文章就是因為我一時興起,開始好奇我們為什麼會這樣用貼圖、用 emoji 才寫出來的。
這個主題也激發我創作了一首新詩,詩名是《未完符號》。明天會發布在方格子,如果你也對這題材有共鳴,歡迎來看看。
歡迎留言分享,你最常用的貼圖或 emoji 是哪一個?
- 是😂 還是 🫠?
- 是LINE上一個會跳舞的兔兔,還是 IG 限動裡最常貼的愛心?
我真的好好奇,每個人「最能代表自己」的 emoji 是什麼。
也歡迎你分享你最無法放棄的一組貼圖,或是哪個 emoji 曾讓你在低潮時感到被懂了。
留言告訴我你的代表符號吧!
給創作者的話
如果你也在經營自媒體、寫作、做社群……
別小看你放進每一篇文章、每一句話裡的那顆 emoji。 它不是裝飾,是你的溫度,是讓人願意靠近的關鍵。
也許我們從來沒真正見過彼此,但貼圖與 emoji,讓我們說話時不再孤單。
💓歡迎追蹤我,一起用文字碰撞相遇吧~
💓別忘了明天點閱的新詩《未完的符號》囉!期待你的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