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愛裡受傷的人,常常不是因為不夠愛,而是因為「太愛了」,愛到即使看見自己和對方的位置,也甘願捨棄界線,愛到最後,只剩一種扭曲的存活方式。
《危險情人》
滿目瘡痍的慣性
是我一層層剝落的心碎
更是對你無聲的臣服
杯盤狼藉的寂靜
彷彿是你不容置喙的王國
我試著逃離
卻被拿捏在你手
一個字
一句話
不滿
衝突,一觸即發
進退兩難
只能,等
一方決絕的擁抱
告別
我
不再是
我們
寫在詩背後的故事:寫在每一則新聞標題之後
這首詩靈感源於對當代社會中頻繁發生情殺案件的反思。
想了解其他論點可以看夏德寫的這篇文章
每次新聞出現「因愛生恨」、「情緒失控」、「交往遭拒」等字眼,背後其實都是更深層的社會病症:對佔有的迷戀、對拒絕的憤怒、對失控的恐懼。
這讓我思考:什麼樣的情人,才真正危險?
這些案件的表象是暴力與死亡,但我更想深入探討的,是暴力發生前,那漫長而無聲的心理戰場,以及受害者在關係中被逐漸「蠶食」的過程。
這不僅僅是關於一對戀人,更是關於「控制與被控制」、「愛與權力」的失衡。詩中的「我」代表了在一段有毒關係中,那個被步步緊逼、精神被壓榨至極限的個體(無關性別)。
最初,那或許只是瑣碎的摩擦、言語的不悅,但它如同「滿目瘡痍的慣性」,日復一日地侵蝕著。
我想捕捉的是那種「杯盤狼藉的寂靜」,那不是真正的平靜,而是暴風雨後的假象,是施暴者建立的「不容置喙的王國」。在這個王國裡,「我」試圖逃離,卻發現自己被無形的手牢牢「拿捏」。或許是經濟上的依賴,或許是情感上的綁架,或許是長期PUA(精神控制)導致的自我懷疑。
最令人窒息的是語言的失效。「一個字 / 一句話 / 不滿 / 衝突,一觸即發」,這描繪了關係中極度的敏感和脆弱。正常溝通的空間已完全消失,任何微小的異議都可能點燃毀滅的火苗。受害者被逼入「進退兩難」的絕境,他們沒有選擇,只能「等」,等待關係的終結,也可能是等待生命的終結。
而那「一方決絕的擁抱」,是最終的告別,是關係的徹底斷裂,它可能溫柔得令人絕望,也可能暴力得令人窒息。但無論何種形式,結果都是一樣的:「我 / 不再是 / 我們」。這不僅是「我們」這段關係的消亡,更是「我」這個獨立個體的徹底瓦解,或許是身體的毀滅,也可能是精神的泯滅。
這首詩,是對那些在無聲中掙扎、最終被悲劇吞噬生命的深沉哀悼與警醒。提醒我們,最危險的,往往不是赤裸的暴力,而是那層層剝落、無聲臣服的「慣性」,以及其中滋生的「王國」。
你是否也曾在一段關係中,變得不像自己?
你是否也曾以為自己是「太敏感」?
若你讀完這首詩,有一點點鼻酸、心跳稍慢,或許你也經歷過類似的掙扎。
請記住:
- 「我」是完整的,不需要「我們」來證明存在。
- 愛,不該是困住你,而是讓你自由的力量。
💔如果你心中也曾經歷過,或有段讓你痛卻不知如何抽身的感情。不留言也沒關係,就讓這篇陪你靜靜的梳理心情。
💔如果你喜歡這首詩,也歡迎收藏、分享或追蹤我,讓這些無處訴說的傷口,被更多人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