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6森植誌語錄
每一次的清除與記錄,都是一次與森林對話的練習。
八月中旬的午後,帶著一罐星巴克冷萃咖啡,我再次走進576。

這次造訪,目的不僅是為了例行性巡視,更是為了在雨後的林地中,捕捉那些剛蘇醒的生命訊號。歷經幾日陰雨,水氣包裹著每一片葉面,也喚起了沉潛在土壤裡的生機。
那瓶星巴克冷萃,是當日清晨從市區帶入,這是我在雨後林中小歇的陪伴。當它退冰後與森林共存後,瓶身凝結露珠的瞬間,我突然明白,生活與自然的交會從來不只存在於大型行動中,而是在這些微小片刻中交織。它沒有打擾,也沒有逗留,離開時便將喝完的瓶身與思緒一同帶走,但那個凝望它與林景重疊的瞬間,則被我放進了576的記憶中。
首先針對幾塊樣區所進行的芒草清除作業,讓土壤採光持續改善。這樣的介入,並非為了干預森林自然的節奏,而是為了創造一個讓原生物種得以喘息與回返的空間。芒草雖堅韌,也常壓制其他嫩芽的發展,透過適度的清理,讓原生喬木或灌木能重新成為林層中的主角。
其中一處剛清整完畢的樣區,透著午光灑落的光斑,映出地被植物快速擴展的足跡。這樣的光景,總讓人想起一句話:「不是人類在造林,是自然允許我們參與牠的恢復。」

這回利用機會進行部分的生態記錄,發現植物種類的豐富性,包括諸多的蕨類低伏於地面,似守護者般貼近地氣;臺灣土肉桂在雨後展現油亮葉面,空氣中甚至瀰漫淡淡清香;而最讓人驚喜的是刺桐新苗與樹葡萄的冒芽,這是清整後首次紀錄到的實質更新。
這次野外調查只是開始。隨著生態記錄逐漸展開,576的林地重生過程也正逐步被描繪。自然的時間軸很長,我們只是其中幾筆記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