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正文前的小説明:
1,個人當推理遊戲在玩,但是人都會有盲點和限制,推理或有疏漏或錯誤。
2,有興趣《推背圖》的推友大可一起合理質疑、動手查資料、動腦玩推理。
3,若不喜內容,可以選擇按鍵離開本頁面,不需要還生氣動怒當噴火龍喔。
4,雖然數度試著精簡,但整個推理內容含資料,文章只有長和更長的差別。
—————————————————————————————————————
第四五象 戊申 ䷃ 坎下艮上 蒙
讖曰:有客西來,至東而止。木火金水,洗此大恥。
頌曰:炎運宏開世界同,金烏隱匿白洋中。從今不敢稱雄長,兵氣全銷運已終。

—————————————————————————————————————
【讖】
一,有客西來,至東而止
客從西方來,目的地在中國東邊。
「西來客」在本象是指二戰(中國盟友)的美國。
「至東而止」是指美軍抵達位於中國東方的日本本土。
二,木火金水,洗此大恥
木火金水,五行缺土,缺「中央土」。
「缺中土」意指第二次中日戰爭(日本侵華戰爭)中土被日軍佔領。
「木火金水,洗此大恥」:指日本侵略並佔領中國領土所帶來的恥辱,因為美國這個盟友的到來(美軍對日本本土投擲二枚原子彈)使得日本投降,同盟國取得勝利,中國抗日戰爭因此終於宣告勝利,日軍撤離中國,中國終於洗刷喪權辱國的恥辱。

(圖:維基/五行)
三,相關歷史
二次世界大戰末,美軍向日本本土展開攻擊,日本投降。
—— 1945年8月6日,美軍在日本廣島市投下第一枚原子彈(代號小男孩)。
—— 1945年8月9日,美軍在日本長崎投下第二枚原子彈(代號胖子)。
—— 1945年8月15日,昭和天皇(名裕仁)以廣播形式向全國發表《終戰詔書》,接受同盟國所提無條件投降之要求。
—— 1945年9月2日,在東京灣的美國軍艦密蘇里號上,同盟國與日本舉行受降儀式,日本簽署《降伏文書》,正式向盟邦(中美英蘇)無條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宣告結束。
—————————————————————————————————————
【頌】
一,炎運宏開世界同
炎,焚燒;火焰升騰。
「炎運宏開世界同」,推測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世界各地爆發戰爭、戰火。
—— 第二次世界大戰 ——
1,「第二次世界大戰,簡稱二戰,是1939年至1945年爆發的全球軍事衝突。第二次世界大戰涉及全球絕大多數的國家,包括所有的大國,並最終分成兩個彼此對立的軍事同盟——同盟國和軸心國。這次戰爭是人類史上規模最大的戰爭」。
*軸心國主要為:德、義、日,為侵略國。同盟國主要為:中、美、英、蘇,為抵抗軸心國的侵略。
「西方媒體多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定為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開始。這次入侵行動即導致大英帝國和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向納粹德國宣戰。」 「英國歷史學家安東尼·畢佛等人,則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起源應該從1931年9月18日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開始計算。另外也有如英國歷史學家A·J·P·泰勒等抱持著不同的想法,認為抗日戰爭和在歐洲以及其殖民地所爆發的戰爭剛開始只不過是同時發生的不同軍事衝突,兩場戰爭最終於1941年合併,此時才進入「世界大戰」階段。」(維基:第二次世界大戰 )
2,「1937年的盧溝橋事變發生後,中華民國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於同年7月31日發表《告抗戰全體將士書》,宣布與日本全面開戰,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前,中國在亞洲孤軍作戰。1941年12月,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同年12月9日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主席林森發布《國民政府對日本宣戰布告》,中華民國再度以正式公告方式對日宣戰,中華民國與美國和英國結成同盟共同對日本、德國和義大利三國軸心作戰。自此中日戰爭正式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部分。」(維基:同盟國)
3,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歐洲戰區終戰於1945年5月8日,德國正式簽署投降書,向盟軍無條件投降。亞洲戰區終戰於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簽署投降書,向盟軍無條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的勝利正式結束。
4,圖:維基/第二次世界大戰參戰國列表

—————————————————————————————————————
二,金烏隱匿白洋中
(一)金烏是什麼?
金烏即太陽。「神話中說,太陽裡有三足烏鴉,古代人們就把金烏作為太陽的別名。⋯⋯ 傳說三足烏為日之精,居日中,形態為三足烏鴉,共有十隻。⋯⋯後來金烏作亂,同時十個一起上天,使大地被烤焦,被后羿用神箭射下九隻,只剩下一隻。」(維基:三足烏)
(二)金烏所指為何?
此處「金烏」意指日本。
「日本國旗🇯🇵為一面白色長方形旗幟,旗幟中心為一個紅色圓形代表太陽。其正式名稱為『日章旗』,在日本國內常以『日之丸』稱之,中文地區常稱之為『太陽旗』。」(維基:日本國旗)
(三)「金烏隱匿白洋中」解
日本帝國於二戰戰敗投降,銳氣熄滅,這個島嶼國家從白浪滔滔的對外征戰中退回到其本國領土,沈寂下來。
—————————————————————————————————————
三,從今不敢稱雄長
(日本)從此不敢再去妄想稱霸大東亞、侵略他國。
相關歷史:大東亞共榮圈
—— 維基:大東亞共榮圈 ——
1,大東亞共榮圈,又稱大東亞新秩序。
「所謂『建設大東亞新秩序』,是1940年7月近衛文麿內閣發表和宣傳之構想,即:日本同德國、義大利結盟,粉碎歐美列強對世界的統治,把亞洲從歐美的殖民統治下『解放』出來,在「八紘一宇」(世界應是以天皇為首腦的一家人)的『大精神』下實現亞洲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大東亞共榮圈』。」
2,範圍:「大日本帝國(含扶植政權、滿洲國)、中華民國、法屬印度支那半島、暹羅、英屬印度(含緬甸)、英屬馬來亞、英屬香港 、葡屬澳門、英屬婆羅洲、荷屬東印度、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大洋洲地區與蘇聯西伯利亞東部為大東亞之範圍。大東亞共榮圈中,日本本國與滿洲國、中華民國為經濟共同體。東南亞作為資源供給地區。南太平洋為國防圈。」
3,「為實現大東亞共榮圈,1942年日本內閣設立大東亞省。1943年11月,日本首相東條英機為宣告亞洲新秩序之形成,將『大東亞共榮圈』之代表召到東京,召開大東亞會議⋯⋯ 發表《大東亞共同宣言》:『美英為了本國的繁榮,壓制他民族,對大東亞進行侵略和盤剝。大東亞戰爭的原因就是要推翻大東亞的美英隸屬化。大東亞各國提攜完成大東亞戰爭,把大東亞從美英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建設共存共榮、自主獨立、沒有人種差別的共榮圈,為確立世界的和平做貢獻』之政治聯合體。」
4,然而現實中,在日本軍國主義及極端民族主義的把持下,大東亞共榮圈最終只不過成為日本進行大東亞戰爭、擴張帝國主義的依據。1945年8月15日,由於日本投降而結束二戰,大東亞共榮圈也隨之解體。
—————————————————————————————————————
四,兵氣全銷運已終
(一)相關歷史:日本戰後憲法
—— 維基:日本國憲法 ——
1,「《日本國憲法》是日本現行憲法,通稱為《戰後憲法》、《昭和憲法》、《和平憲法》,於1946年11月3日公佈、1947年5月3日起施行。該憲法是日本政府在二戰戰敗投降之後的盟軍佔領時期所制定的,以取代原有的《大日本帝國憲法》。」
2,「根據此憲法,天皇是日本國家與國民的象徵,只能扮演純粹儀式上的角色,即所謂的『象徵天皇制』。此憲法較為著名的地方是在於第9條禁止日本擁有軍隊,並規定日本以和平主義放棄宣戰與放棄保有戰爭武力的權利,成為不戰國家,緣此該憲法被稱為『和平憲法』。整體來說憲法立法過程受到美國與近代日本史的很大影響,將戰前強調軍國主義思想等問題進行封堵,使和平主義、國民主權、對人權的尊重被列為現代日本的基本國策,被稱作日本國憲法的『三大要素』。」
3,《日本國憲法》第9條:「日本國民衷心謀求基於正義與秩序的國際和平,永遠放棄以國權發動戰爭、武力威脅或武力行使,作為解決國際爭端的手段。」
「為達到前項目的,不保持陸海空軍及其他戰爭力量,不承認國家的交戰權。」
(二)「兵氣全銷運已終」解
二戰時期的大日本帝國體制結束,依據戰後頒佈的《日本國憲法》第9條:對外不得動用武力、不得發動戰爭,不得擁有軍隊 。第九條的規定等同於讓日本「兵器全銷」,軍國主義被遏止,對外開戰、侵略擴張的可能性被斬斷。
—————————————————————————————————————
【卦:山水蒙】
一,關於蒙卦
《易經-卦辭》:「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利貞。」
《序卦》:「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物之稚也。」
《彖》曰:「蒙,山下有險,險而止,蒙。⋯⋯ 蒙以養正,聖功也。」
《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二,蒙卦卦義:(來源:易學網/【周易全解】4 蒙卦)
1,「幼稚不懂事,昏昧無知,荒蕪而有待開發。」
「蒙為『啟蒙』的蒙,繼屯卦而來,表示天地初開之後的草昧狀態,在人則比喻小孩幼稚而不懂事的階段,在政為民智未開,在事則象徵荒蕪而有待開發與治理。」
2,「卦象為山下出泉,泉是剛從地面冒出的水源,有如初開之民智。但剛從山下冒出的泉水並沒有一個定向,隨處亂流,雜亂無章,因此待君子之開發善導。坎為法為正,上艮養之,因此也是君子養正之象,《彖傳》所說的『蒙以養正,聖功也』。」
3,「內水險、外艮止,險而後止。處蒙卦之時,能力不足以應付危險,面對危險而停下。卦辭言『童蒙求我』,若能求教於有智慧、有經驗的長者則是最好的策略。相反的,蹇卦為止於險前,在危險未到之前就已知有危險而停止,一智一愚,形成對比。」
4,「得蒙卦,應知自己處事能力有限,不足以擔大任,而能求教於有能力之人。但求問於人應當誠心,避免繁瑣而亂問,所以卦辭說『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同一事若一問再問,不反求諸己心,一味外求,那就是褻瀆,褻瀆則不告,亦有違啟蒙之道。」
三,推測
二戰結束、抗戰勝利之後,國民黨執政的國民政府按照孫中山的《建國大綱》,準備結束一黨領政的訓政時期(1928年~1947年),進入憲政時期、「還政於民」。推測這裡有可能用「蒙」來表示此時中國的「民主政治」猶如初生的稚兒,童蒙未開而有待啟蒙、善導的意思。
—— 相關歷史 ——
1,「依孫中山《國民政府建國大綱》中所述行憲是「訓政時期」邁向「憲政時期」的過渡,而施行憲政是中國民主化最後一步,也是中國國民黨的奮鬥目標和對國民的承諾。行憲後,國民政府成為中華民國政府,國民革命軍成為中華民國國軍。」(維基:行憲)
2,「抗戰勝利後,制憲國民大會在1946年12月25日議決通過《中華民國憲法》,1947年1月1日公佈,同年12月25日施行。1948年5月20日,國民政府改組為中華民國政府,國民政府主席一職也改為中華民國總統,中華民國在形式上進入憲政時期;但受到1948年5月10日實施之《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限制,實質上的憲政遲至該條款於1991年5月1日廢止才正式開始。」(維基:國民政府建國大綱)
—————————————————————————————————————
【看圖畫,腦洞大開】
一,兩位男子執鎗刺日、兩人的胸口上方看起來都有「心」字,會是指投擲在日本本土的兩枚原子彈嗎?
1,雖然體型不太像小男孩(little boy) 和胖子(fat man),但至少符合性別為男(man,boy)的條件。
2,胸口上方有「心」字,心於五行為火,代表兩人的屬性為火,相關於火與燃燒。
推測圖畫敘述的是:(西來客/美國)在日本本土投擲兩枚原子彈。
—————————————————————————————————————
*註:關於國民黨孫文所著的《國民政府建國大綱 》
—— 維基:國民政府建國大綱 ——
「《國民政府建國大綱》是孫中山於民國十三年(1924年)4月12日手書,簡稱《建國大綱》,全文僅二十五條。這是中華民國成立後,孫中山針對國家建設所提出的規劃方案。《建國大綱》以選舉、罷免、創制、複決作為人民應有之「權」,以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察作為政府施政的「能」,權能區分,造成「萬能政府」,以實現三民主義。《建國大綱》並將建設國家的程序分為三個階段:軍政時期、訓政時期與憲政時期。」
1,軍政時期
(1)「在軍政時期,一切制度悉隸於軍政之下,政府一面用兵力以掃除國內之障礙、一面宣傳主義以開化全國之人心,而促進國家之統一;直到一省完全底定之日,則為訓政開始之時、而軍政停止之日。」
(2)「軍政時期從1917年成立護法軍政府起,直到國民政府在1928年完成國民革命軍北伐才結束。」
** 1928年12月29日,國民黨的南京國民政府北伐成功,取代北京(北洋)政府,成為中華民國的執政政府。
2,訓政時期
(1)「在訓政時期,由中國國民黨代為行使政府職權,以黨治國,並派出訓練有素之官員協助各省縣籌備自治、興辦實業。」
(2)「1928年,國民政府二次北伐成功,中國全國歸於統一。於是國民政府訂定《訓政時期約法》,此時的「約法」相當於國家的基本法:由當時執政的中國國民黨實行「一黨訓政」、「一黨領政」,實際上施行黨國體制,以提升國家與國民達到施行憲政的能力為目標。在1928年至1947年憲法施行之前,即為訓政時期。」
3,憲政時期
(1)「當過半省份完成自治,即準備憲政,而中國國民黨亦功成身退,並由人民行使政權,以憲法治理國家。中華民國憲法在直接民主制中又增加國民大會為代議機關,代表全體國民行使選舉、罷免、創制、複決四權。」
(2)「1946年12月25日議決通過《中華民國憲法》,1947年1月1日公佈,同年12月25日施行。1948年5月20日,國民政府改組為中華民國政府,國民政府主席一職也改為中華民國總統,中華民國在形式上進入憲政時期;但受到1948年5月10日實施之《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限制,實質上的憲政遲至該條款於1991年5月1日廢止才正式開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