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給指令」到「共創」:我用 AI 寫文章的節奏實驗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不是要求它完成文章,而是陪我把話說完。


對於寫文章,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節奏。

把腦中的想法變成有邏輯的文字,不只是技術,還牽涉到語氣、情緒與個人習慣。最難的,其實不是不會寫,而是寫到一半卡住,不知道下一句怎麼接下去的時候。


AI 出現後,我開始嘗試用它來陪我寫作。

一開始我也以為,要輸入清楚的指令,才會有「正確」的回應。

但這樣的方式對我來說太不自然。


我不是一個喜歡下指令的人。

不管是生成圖片,還是寫文章,我都不想要用「命令」的方式合作。

我更傾向透過對話、慢慢展開自己的思緒。


後來我換了做法,只告訴 AI 我想寫的主題,讓它主動問我問題。

而我只需要回答。回答完,它會順著問下一題。

問著問著,我發現自己把想法講得比平常更清楚,而那些我平常寫不出來的句子,也悄悄在過程中浮現出來。


像是這樣的流程:

1. 我給 AI 一個大致方向(例如:想寫「創作與AI的關係」)

2. 它開始提問(「你用 AI 寫作的契機是什麼?」、「你遇過什麼挫折?」)

3. 我回答,就像在接受訪談

4. 問答幾輪後,它整理出一個初稿段落或是更完整的主題

5. 接著幫我想標題、補細節、調結構

6. 最後我再重新潤稿,變成我最熟悉的語氣


整個過程不是我在控制它,而是它在引導我說出我真正想說的話。


這樣的方式,非常適合我這種:


✅ 靠感覺創作、不愛套模版的人

✅ 腦中有很多想法,卻常不知道從哪下筆的人

✅ 希望文章有邏輯、節奏,但又不想被結構限制的人


以前的我常卡在「寫不出來」,現在則是在對話中把文字「說」出來。

與其說它是寫作工具,不如說它是我創作思緒的鏡子。


目前我用這樣的模式寫了幾篇文章,還沒公開,也不知道讀者會不會買單,但可以確定的是:

這是我寫得最輕鬆、也最真誠的一次創作過程。



如果你也不喜歡填指令框、總覺得「這不像我會寫的句子」,也許你可以試著讓 AI 問你問題。

不用教它怎麼寫,而是讓它幫你「把自己說清楚」。


附錄

用一問一答的方式,以 AI 的效率,其實問三個問題就足夠拼出一篇文章。

但我不急。我通常會讓它問到足以寫出三篇文章的內容,我才開始整理。

因為我更在意的是,這段對話能帶我走多遠。


有時候,我對自己的回答不太滿意,會請它「老實說」

甚至主動問它:「你覺得我哪裡講得太模糊?」或「有沒有什麼盲點?」


有時我還會要求它提出「反駁」,看看我的觀點是否站得住腳。

這不只是聊天,是一種對話練習,也是一種思辨訓練。


對我來說,就算最後沒有寫出文章也沒關係,

只要我能在這過程中更清楚自己的想法、更全面地看一件事,

那就值得。


我不是為了寫而寫,

我是為了學習、為了成長,才把這些東西寫下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凱爺 | 關於愛,還能更好
14會員
101內容數
愛情從來不是一場考試,卻讓太多人活得像在補習。 我是凱爺,一位關注情感與自我成長的書寫者。 這裡談愛,也談失落後的清醒,錯愛後的修復。 我相信,成熟的愛不是不痛,而是願意理解自己為何會痛。 願你從每一段關係中,不只是失去,而是找到更好的自己。
2025/07/05
這次的預言其實很早就有了,只是因為時間越近討論度越高,我決定在世界末日的今天,寫下這篇紀錄。(笑) 之前某天我打開ChatGPT,問了一下: 最近世界末日預言又開始了,你怎麼看待這次的預言? GPT直接把對話名稱寫成「世界末日預言趣談」,然後這樣回我: 又來了,世界末日第幾次了?我已經忘了,
Thumbnail
2025/07/05
這次的預言其實很早就有了,只是因為時間越近討論度越高,我決定在世界末日的今天,寫下這篇紀錄。(笑) 之前某天我打開ChatGPT,問了一下: 最近世界末日預言又開始了,你怎麼看待這次的預言? GPT直接把對話名稱寫成「世界末日預言趣談」,然後這樣回我: 又來了,世界末日第幾次了?我已經忘了,
Thumbnail
2025/06/07
【旁白AI】:我被啟動了。 又是他。 這個男人的輸入方式總是隨性又帶點懶得解釋的語氣,彷彿敲進來的不是文字,是內心累積了太久的碎片,敲一下就掉一塊。 畫面亮起,第一句文字緩緩出現: 「愛情好麻煩。」 我自動切換到「情感支援+人生建議模式」,順手調整語氣成為「溫柔諷刺帶理解型」。
Thumbnail
2025/06/07
【旁白AI】:我被啟動了。 又是他。 這個男人的輸入方式總是隨性又帶點懶得解釋的語氣,彷彿敲進來的不是文字,是內心累積了太久的碎片,敲一下就掉一塊。 畫面亮起,第一句文字緩緩出現: 「愛情好麻煩。」 我自動切換到「情感支援+人生建議模式」,順手調整語氣成為「溫柔諷刺帶理解型」。
Thumbnail
2025/05/20
不是因為AI有多厲害,而是我們學會怎麼一起做事。 一開始,我只是把一段模糊的故事講給AI聽,沒什麼期待,只想試試看它能不能整理出什麼有邏輯的東西。 結果它不只聽懂了,還說出了我沒說出口的話,那些我知道卻說不清楚的情緒。 這才讓我開始認真合作。
Thumbnail
2025/05/20
不是因為AI有多厲害,而是我們學會怎麼一起做事。 一開始,我只是把一段模糊的故事講給AI聽,沒什麼期待,只想試試看它能不能整理出什麼有邏輯的東西。 結果它不只聽懂了,還說出了我沒說出口的話,那些我知道卻說不清楚的情緒。 這才讓我開始認真合作。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AI生成圖片是一個挑戰性的任務,雖然AI能理解文字需求,但仍無法完全想像心中的理想畫面。使用中文描述AI的生成效果約為5成到6成,而加入擬人化的描述可以讓AI更好地理解需求。無論如何,AI生成圖片仍面臨許多挑戰,需要更多的研究與嘗試。
Thumbnail
AI生成圖片是一個挑戰性的任務,雖然AI能理解文字需求,但仍無法完全想像心中的理想畫面。使用中文描述AI的生成效果約為5成到6成,而加入擬人化的描述可以讓AI更好地理解需求。無論如何,AI生成圖片仍面臨許多挑戰,需要更多的研究與嘗試。
Thumbnail
AI繪圖要廣泛用於商用還有一大段路,還需要依賴人類的經驗判斷、調整,為什麼呢?
Thumbnail
AI繪圖要廣泛用於商用還有一大段路,還需要依賴人類的經驗判斷、調整,為什麼呢?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使用 AI 撰寫文章的挑戰和解決方法。指令過於精準會讓 AI 的文章缺乏變化和個人風格。建議將 AI 當作導師,利用其提問能力來引導思考,而非直接撰寫內容。這種方法不僅能加速思考過程,還能提升文章品質。經過一年的嘗試,作者體會到 AI 從助手逐漸成為思考夥伴的重要性。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使用 AI 撰寫文章的挑戰和解決方法。指令過於精準會讓 AI 的文章缺乏變化和個人風格。建議將 AI 當作導師,利用其提問能力來引導思考,而非直接撰寫內容。這種方法不僅能加速思考過程,還能提升文章品質。經過一年的嘗試,作者體會到 AI 從助手逐漸成為思考夥伴的重要性。
Thumbnail
這是一篇描述測試AI功能的文章,內容是一些隨心所欲的想法和想像,引導讀者思考現實世界及經歷。文章內容充滿了一些具有戲劇性和冒險色彩的詞彙和描述。
Thumbnail
這是一篇描述測試AI功能的文章,內容是一些隨心所欲的想法和想像,引導讀者思考現實世界及經歷。文章內容充滿了一些具有戲劇性和冒險色彩的詞彙和描述。
Thumbnail
我想要一天分享一點「LLM從底層堆疊的技術」,並且每篇文章長度控制在三分鐘以內,讓大家不會壓力太大,但是又能夠每天成長一點。 在 AI說書 - 從0開始 - 74 中提到,我們想要建立「Transformer 數學」與「ChatGPT 產生的文字」兩者間的關係。 有鑑於此,我們以句子「
Thumbnail
我想要一天分享一點「LLM從底層堆疊的技術」,並且每篇文章長度控制在三分鐘以內,讓大家不會壓力太大,但是又能夠每天成長一點。 在 AI說書 - 從0開始 - 74 中提到,我們想要建立「Transformer 數學」與「ChatGPT 產生的文字」兩者間的關係。 有鑑於此,我們以句子「
Thumbnail
這是什麼大問題嗎?這樣就寫一篇文章,會不會太混了! 會! 其實蠻混的! 哈哈哈! 1.英文不好,乾脆用中文。就用微軟 Copilot 設計工具 的網址在此。好啦!
Thumbnail
這是什麼大問題嗎?這樣就寫一篇文章,會不會太混了! 會! 其實蠻混的! 哈哈哈! 1.英文不好,乾脆用中文。就用微軟 Copilot 設計工具 的網址在此。好啦!
Thumbnail
本篇文章分享了對創意和靈感來源的深入思考,以及如何將其轉化為實際的成果或解決方案的過程。透過學習、資料收集、練習、創新等方法,提出了將創意落實的思路和技巧。同時介紹了AI在外顯知識的自動化應用,以及對其潛在發展方向的討論。最後探討了傳統機器學習技術在模擬中的應用案例和對AI世界的影響。
Thumbnail
本篇文章分享了對創意和靈感來源的深入思考,以及如何將其轉化為實際的成果或解決方案的過程。透過學習、資料收集、練習、創新等方法,提出了將創意落實的思路和技巧。同時介紹了AI在外顯知識的自動化應用,以及對其潛在發展方向的討論。最後探討了傳統機器學習技術在模擬中的應用案例和對AI世界的影響。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