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F——這個聽起來好像很簡單,但到底適不適合你?很多人問:「ETF 是騙局嗎?」答案是──不是,但你得先搞清楚它的真面目。以下三大迷思幫你拆解,最後我也會說明我為什麼不推薦 ETF 給大家!
--- 迷思 1:ETF 是騙人的容易進出提款機? 解答:ETF 的風險取決於它買的什麼,而不是 ETF 這個工具本身。 常見的誤解有: ETF 隨時能買賣,所以容易賺快錢,但其實波動來自基金裡的「股票或債券」本身,並非因為它是 ETF 平台造成 。 有人認為不常交易的 ETF 就難以進出,但 ETF 的創造/贖回機制讓它流動性通常比你以為的要好很多 。 如果你買的是科技類 ETF,漲跌劇烈,那是科技在嗨,不是 ETF 在作怪。 --- 迷思 2:ETF 投資就是 broad-market,所以毫無風險? 解答:ETF 分散不是完全避險,很多時候只是「假分散」。 以 S&P 500 ETF 為例,目前前 10 家大型企業已占比超過 30%,重度集中在 Big Tech,風險其實也越來越像「個股」 。 這告訴我們: 不同 ETF 類型風險不同,有些是廣泛,有些是集中; 也有人把 ETF 當成被動投資,卻選了槓桿、反向 ETF,風險更高 。 --- 迷思 3:ETF 手續費低=萬無一失? 解答:ETF 手續費低,但還有其他成本與風險。 費用低只是「表面成本」,你還要考慮買賣價差(bid‑ask spread)與追蹤誤差(tracking error) 。 有些主題型 ETF 成本高、波動大,本益比會被這些因素吃掉 。 此外,也有稅務效率或流動性風險,比如小型 ETF 資產少、交易量低,短期進出可能卡手。 --- ✅ 怎麼用 ETF 分散風險? 1. 挑適合的 ETF 類型:區域型、產業型還是高股息?先定好目標。 2. 避開高度集中:看成分股比例,如果前 10 檔占超過 30%,當心過度集中。 3. 研究資料、追蹤誤差:搞清楚 ETF 的費用鏈與它追蹤指數的準度。 4. 量力而行:投資 ETF 前先做好基礎知識,並建立自己的停利/停損策略。 --- 🤔 為什麼我不推薦 ETF? 我知道 ETF 很方便、操作簡單,但我自己不推薦的原因有幾個: 很多人以為 ETF 只要買不管,久了就會賺,但其實你沒控制成分、沒選適合的策略,很容易「買在高點、賤賣」。 過度依賴 ETF 會導致你缺乏對市場的了解,無法理解自己投資的是什麼。 當市場從「大指數漲」轉向「個股輪動」時,散戶 ETF 投資者常常跟不上節奏。 --- 🔚 小結 Time! 誤解 真相 ETF = 零風險 風險來自其底層持有資產,不是 ETF 本身 ETF = 廣散 很多 ETF 高度集中在特定股/產業 ETF = 低成本 要算上 spread、追蹤誤差等隱藏成本 所以,ETF 不是騙局,但也不是萬靈丹。要用,就要先解構「它是什麼」、「為什麼這樣漲跌」,再決定「要怎麼用、用在哪裡」。 --- 💬 如果你對 ETF 有興趣,記得先選一〜兩支主流、追蹤大指數的 ETF 研究,再慢慢延伸;也可以從個股學起,不只是追著指數打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