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百科&小小百科角色們
臉書推播了漢聲五十五周年展給我,參觀完後記錄心得和回憶,回憶已頗久遠(幼稚園至國小時),或許較為破碎。
我對漢聲的印象是愛的小小百科,是從媽媽的美國親戚那接收過來的,有些集數被我們翻到封面都快掉了。角色總共有小小百科、四隻神奇動物、六寶、小惠、中中、爸爸媽媽、和偶爾客串的小百科。一個主題大概就是兩頁的篇幅,以圖案為主文字為輔,圖案卻完全不馬虎,用黏土做再翻攝、用真的豆子做毛毛蟲、刺繡、紙雕,不過在兒時的我看來其實並沒有感覺"這很精緻",更吸引我的是圖案的內容,小細節、人物的表情,我小時候畫畫,畫面上會有滿滿的東西,也許是受了小小百科影響。這次展覽有一幅紙雕是颱風來時要做什麼準備,小惠中中一家住在二樓,他們家準備最齊全,這幅紙雕我有印象,印象是主角那家的顏色似乎特別鮮豔,應該是因為六寶有各自的顏色吧,藍紫黃綠等等。說到顏色,有一集的某個主題是六寶說只喜歡自己星球的顏色,小小百科就把地球上所有東西都變成同一個顏色,想當然六寶最後頭昏眼花得想讓所有顏色回來。
整套小小百科24集,每集都有西遊記連載,每一段是細緻的色鉛筆畫配上一段文字,篇幅大概二到四頁,啊不過西遊記家裡還有一套世一出版的配CD,這套CD我到高中都還會聽。
每集也都會有小惠中中的互動小漫畫,兩人是一對六歲四歲姐弟,有一次他們在討論怎麼做出草莓牛奶和巧克力牛奶,想像中是有草莓口味的牛和巧克力口味的牛,擠出來就是不同口味的牛奶,非常有趣。
還有很多內容在這次翻閱展覽的書後又想起來當下的感覺,許多手工藝或主題我在小學的寒暑假作業都會拿來參考 (有些班導是讓我們選擇可以自己做一本而不是寫學習冊),例如刮畫,我還用保鮮膜把那頁包起來,自編故事配插圖,像西遊記那樣,又想起國中時做美術報告,有一次是介紹博物館或美術館,我用紙雕做了大英博物館當封面。小時候還蠻喜歡拿紙張塗寫剪貼,可惜不是全部都有留下來。
小小百科在現在看來,某些內容已不符合台灣人的自我認同,但當時的政府立場和民間認知就是那樣,當時的出版物也幾乎都是跟隨此意識形態,這套作品的確是上乘之作,不該因此被否定,其內容的雕刻在如今作品產出極容易且極快的時代,著實不可思議 (我完全可以想像若和男友提這點,他那用AI做就好啦的嘴臉...)。
展覽周邊只有資料夾可以買,有展示六寶的玩偶和立牌,可惜沒有商品化。

展覽書牆,部份集數放在桌子上可自由翻閱

六寶,沒有拍到瓜寶娃娃

小小百科第一集的內容,黏土作品如今依然鮮豔

很漂亮的紙雕,可以看出白色部份已有黃斑

小小百科周邊只有資料夾,這是最後一集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