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公生於民國九年,一個連溫飽都難求的年代。小時候家境清苦,母親燒柴煮番薯,那香氣成了他一輩子都忘不了的味道。他總說:「吃蕃薯,像是吃媽媽的手心。」
他靠著一台三輪車,一步步拉過台南的街頭巷尾,養大十個孩子。那不是現在觀光用的三輪車,而是真正為生活奔命的工具。夏日汗流浹背、冬天手腳冰冷,但他從不喊苦。他說:「人若吃好、睡好,就好好活著。」
拉車之外,他練太極拳,不是為了與人爭鬥,而是為了讓身體更硬朗,萬一遇上危險,也能保護自己。他從不動怒,遇事沉著,是那種一看就知道「這人心裡有山」的長者。
我小時候最愛的畫面,就是阿公坐在老藤椅上,一手握著小酒杯,緩緩抿一口高粱。那是他的日常,也是他的儀式感。他說,這不是喝酒,是養生。果不其然,阿公身體健康到讓醫生都驚訝。活到一百歲,臨終前的檢查報告全部正常,連醫生都說:「這是奇蹟。」
他說話總是簡單:「吃好,睡好,好好活著。」十個字,說盡一個世紀的堅毅和智慧。
他的離開,像是一棵老榕樹靜靜倒下,但我們都知道,他的根還在——在我們的血裡,在我們對生活的執著與柔韌裡。
寫下這些字的此刻,我正喝著他愛的高粱,窗外無風無月,但心裡有光——那是阿公,拉著三輪車,從歲月深處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