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寺有別於京都其他靜逸的寺院,也是地標性的景點。
在大舞台前等待休息之際,看著絡繹不絕的人潮,內心仍能保有些許寧靜。
靜待之時,被人們腳下的木板所吸引。看著木板的紋路,發現在平整面上的樹瘤紋路特別突起,也泛著光亮。
從小自己就喜歡香,尤其是沉香。這時想起,天然的沉香與樹瘤都有類似的形成條件;亦即樹木受到外力或病菌侵擾,而由自體啟動的癒合修復機制。因樹種不同,有些結為沉香,有些則形成樹瘤。
前者香氣異常,後者成為瘤狀,並質變得更為堅硬。看著清水寺主殿前舞台的地板,被往來人群踩踏後,木材結構部分逐漸磨損,而樹瘤部分因質地堅硬,歷經多年踩踏反而更顯紋理,雖看似畸形,卻格外動人。
透過對香與樹瘤的理解,也意識到生命何嘗不是如此。有些人經歷創傷,開始學習修復、自癒;在這過程中,積澱了豐厚的生命養分。看似成瘤、亦如成香,經歷質變的洗禮後反而更加珍貴。
京都的旅程,有靜逸,也有喧囂的情景,但在如文殊智慧之友的陪伴下,整個人也增長了些許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