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題目似乎應該先解釋一下。但解釋這件事,原本就是很麻煩,解釋也未必解釋通,不解釋也未必不通。所以,還是解釋。
老頭子似乎是個老頭,寫下去,也確乎是一個老頭。
只是老頭子,又未必就是一個老頭,《笑傲江湖》裏的黃河老祖,不就是一個祖千秋,一個老頭子。後者有個女兒,卻未必便是老頭。不過,我這裏說的又確實是一個老頭。
故事從倪匡先生《心中的信》聽來。一個老頭子七老八十,偏偏要和一個撈女結婚。眾人都反對,反對的理由不僅多,而且在如我們這樣的局外人看來,也是合情合理。
但倪匡之評論很犀利:「可是卻不會有人想到,老頭子的快樂呢?老頭子的快樂,似乎沒有人想到,這麼重要的一點,完全被忽略了。因爲周遭所有的人,都不知道老頭子眞的能在撈女身上,得到快樂。老頭子自己是知道的,如人飮水,冷暖自知。他人,講了千百句爲老頭子好,其實都是爲了自己,不是眞爲老頭子好。」
這一席話當然說得有理,而且比適才的各種反對理由,更具人情。
但在人情之後,同樣隱含一個前提,倪匡也講得明明白白:
「眞爲老頭子好,就應讓老頭子去享受他應該享有的快樂。至於撈女的目的何在?理會作甚?就算她要把老頭子吃掉,只要老頭子心甘情願,旁人也就只好徒呼荷荷。」
所以,真正的問題是好漢做事,一人做事一人當。
老頭子要做什麽,當然是他的自由,可到了最後,這些反對的理由,若是一一實現,又只能自己承受。近代學者很多都鄙夷所謂「女禍說」,諸如褒姒、妲己,實在不應該承擔國之將亡的責任。於是,老頭子找撈女,也就成為老頭子自己的責任,樂也樂過,苦也苦挨。那麽老頭子自己也就大可瀟灑而過。
這雖然不能說是一種喜劇,卻也不妨礙其為一種爽劇。
真正的悲劇,並不是老頭子找不找撈女,而是如同娜拉出走之後一樣,全看老頭子自己。比如說反對理由之一為健康,則老頭子開心而死,便到了是開心,若是變成中風之類,又只能眼睜睜看着他人自行其是,則為悲劇;比如說反對理由之二為名譽,則全看老頭子如何看待這名與利,若是如同普魯斯特筆下的斯萬一家,是好是壞,不也在斯萬一人的判斷嗎;再如反對理由之三,撈女之愛錢,全是一種交易,則實在不必小看老頭子的盤算,就算是上當受騙,也是自願上當受騙,正如另一位老頭子所言:難道我還指望一個能當我孫女的人,全心全意愛我嗎?
旁人看來,是鬼迷心竅,上當受騙。在他自己而言,則受騙上當的時候,反而是清醒的,事後反悔,倒是終於開始痛苦。
所以,從倪匡的視角來看,無非是一種願打願捱的生意,既然要得到快樂,沒了年輕時的青春,則只有以金錢為媒,而交換,而欺騙,而自欺欺人。
至於老頭子身邊的智者,雖然提前宣告了自己的預言,但只要老頭子不去拖累他們,自作自受,又有什麽道理,一定要成為他人的傀儡呢?
這也回到了最初的答案,自作自受是滑稽,卻也不失為讓人一笑;先是享樂,隨後又責怪他人,事前不來阻止,只懂得怨天尤人,則不免讓人想起某位帶着小太監,登山感慨的帝王了。群臣誤朕,那麽誰又誤了蒼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