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學生回家是幾乎不練琴的,學費一樣繼續繳,老師一樣繼續教,大家順順利利平平安安度過每一堂鋼琴課,雖然進度很慢,但是有學總比沒學來得強。
只是,不練琴的鋼琴課,隱藏著一個大危害:
雙方成就感低落
不練琴的狀況如果在學齡前初學,老師還能變換花樣,敲敲樂器,寫寫樂理,聽聽音樂,說說故事。但是這樣的學習能持續兩、三年到中、高年級?
因為回家沒有練琴,上課的新課程只能在課堂練,一首歌練10次可能已經是極限,認命一點的學生,也許可以忍耐著練更久,但是已經讓課堂變得很辛苦。不只是學生,連老師也會因為學生進度無敵慢,而覺得沒有成就感。每一堂課都是在陪練,其實不算有趣,同一首曲子,七零八落,斷斷續續,一聽再聽。
音樂為主,鋼琴為輔
學"鋼琴",就是在學手指技能運動,他需要長期不間斷地操練才能進步。如果認知只是希望學"音樂"陶冶性情,增加一些生活趣味,那其實學習的方向是不同的。就像學校的音樂課,只是透過吹直笛來學音樂,也不一定是直笛才行。
經過長期觀察與溝通後,若學生學鋼琴只有想學音樂的頃向,建議把曲子都換成較親和的,以"歌曲"為主軸上課。
例如一首久石讓,可以介紹電影、聽配樂、看樂團,接著分析鋼琴譜的細節,從中找出可以學習的訊息,如節奏、音符、和弦、伴奏型態、曲式......,從賞析的角度出發,學習鋼琴相關的知識,最後才是著手彈琴。
這樣的學習不但有豐富的音樂內容,可以引起學生興趣,還不需要大量練琴。
只是大部分的學生,對鋼琴課的期望大宗是希望彈一手好琴,因此老師僅能在一週一小時的課堂中,塞進最多的練習,以達到客戶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