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我持續在進行書籍的校稿與錄製有聲書的工作。說實話,這個項目所花的時間遠比我想像中多。
不僅是錄製本身,後續還要把不同段落的聲音內容整理、集結起來,並尋找合適的線上平台進行發布。
教稿的部分雖然可以借助 AI 協助校對,但實際執行下來,AI 仍無法完全達到我所期待的標準。特別是在一些細節、分段、甚至錯別字的檢出上,都還是需要我親自去審視與調整。因此,在這塊所投入的時間與精力,真的不少。
當然,我也常提醒自己一個信念:放下完美主義。當願意放下「一定要完美」的執念後,其實可以完成的事情反而變得更多、也更流暢。
像我過去累積了許多面對鏡頭講話、錄音的經驗,這些經歷現在都派上了用場。而 AI 的出現雖然是很好的工具,但我從來不把它當作依賴,而是輔助我提升效率的工具。
這段時間,也有不少朋友私下問我:「書什麼時候會正式出版?」
其實,我已經和一些出版社進行接洽,也確實有出版社表達合作意願。但在這個過程中,彼此還需要更多共識,也還在等候對方提供正式的合作合約。
我自己認為,好事情真的需要耐心等待。好事多磨,值得等待。
同時,我也在思考一個購書的方案(offer):
買一本、買三本、買十二本,各自可以獲得什麼樣的附加價值?也規劃了「導聽版有聲書」與「完成版有聲書」的設計。
而在重新閱讀與聆聽自己寫的內容時,很多關鍵觀念又再一次提醒了我,這種回顧的過程其實收穫很多,也更有力量。
在這段等待與製作的過程中,我也沒有停止創作。無論是文章、Podcast、部落格的撰寫,或是日常思維的整理,我都持續產出內容。
過程中有時也會遇到能量高低起伏,但我相信一件事:
持續創作、持續產出,就會持續累積能量。
最近,我發現一件有趣的事:
當我開始寫一些與「職場」相關的議題——無論是技巧、心態還是觀察——流量表現竟然相當不錯。這也讓我發現,自己在分享的過程中,其實是一直在靠近讀者真正關心的主題。
這幾天我又重看了周星馳演的《少林足球》,這次是從心底佩服他的厲害。
我以前不是特別偏好喜劇類型,但後來才發現——喜劇真的很有能量。它可以帶給人歡笑、也能帶來思考與啟發,這真的很不容易。
然後我也發現,我自己好像也變成了「周杰倫」的粉絲。以前沒有特別關注他,不管是演唱會還是作品,但最近開始了解他的故事、音樂歷程與創作風格後,真的覺得——他是非常厲害的音樂人。
尤其在看了《周遊記》之後,我感受到他的多面向才華——音樂、電影、魔術,還有他獨特的風格與節奏。他的作品持續推出,創造力從未停歇,讓我十分敬佩。
更讓我感動的是,他在事業之外,也在家庭中帶給伴侶安心與快樂。這是我現在很欣賞的一種人生狀態。
這些名人——不論是喜劇人周星馳,還是音樂人周杰倫——過去我未曾特別欣賞,但隨著時間的淬鍊與深入了解,反而成為我很欣賞、也想學習的榜樣。
所以我在自我介紹中寫下了一句話:
「後來才發現,骨子裡住著一位喜劇人,喜歡發掘生活中的幽默感。」
我想,這也就是我現在正走的路:一條持續創作、發掘幽默、轉化經驗的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