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和你分享的啟發關鍵詞是:「旅行」。
最近讀到一本書,叫做《旅行的意義:帶回一個和出發時不一樣的自己》。
作者**克雷格・史托迪(Craig Storti)**在書中提到一句讓我印象深刻的話:
「你可以選擇當個觀光客,盡情享樂;
或者做一名旅人,讓旅行改變一生。」
這句話,讓我回想起許多旅程中的清晨。
人醒來,拉開窗簾,陌生的光線灑進來。
空氣的味道不一樣,城市的聲音也不一樣——
那種與日常脫節的感覺,既新鮮,又讓人稍微有點心慌。
—
在旅行的觀察中,我發現人大致可分為兩種:
第一種人,在陌生的地方醒來,會感到孤獨與不安。
不熟悉的語言、不認識的人,甚至會讓人懷疑自己是否存在。
這樣的人習慣活在熟悉的環境裡,依賴被期待、被理解、被預設的角色。
一旦抽離,反而覺得自己像是失去了定位。
第二種人,則覺得那樣的陌生令人放鬆。
沒有人知道你是誰,也沒有人期待你是誰。
你可以換個語氣說話、用不同的步伐行走、甚至早餐也能隨意選擇。
這樣的「不被定義」,反而成為一種自由。
你呢?你是什麼樣的感覺?
我覺得我比較像第一種,但或許也正因如此,我才特別嚮往第二種的狀態。
—
第一層啟發:旅行是一場身份的暫時卸除
它讓我們有機會重新遇見內在的自己。
我們是否能在沒有角色、沒有標籤的情況下,依然喜歡自己?
能不能不靠他人的眼光,也活得安穩踏實?
旅行像是一面鏡子,照見我們與自己獨處的能力。
也幫助我們檢視——讓自己失去安全感的,到底是什麼?
—
第二層啟發:旅行讓我們看見,「正常」其實有很多種版本
我們總以為自己的生活節奏就是「應該如此」——
早上趕上班、做事要有效率、說話要有邏輯、反應要夠快。
但當你走訪世界不同角落,會看到:
有人午睡後才開始工作,
有人用整個下午聊天喝茶,
有人不疾不徐地完成一件小事。
原來,生活的節奏,是可以被重新設計的。
我們一直在追逐的,是必要的節奏?還是別人設定的標準?
旅行,不是逃離,而是一場重新設計自己世界觀的機會。
回程時,我們帶的不只是伴手禮,
更可能帶著一個和出發時不一樣的自己回來。
—
我很喜歡陳綺貞的那首《旅行的意義》,她在歌中這樣唱:
「你看過了許多美景,你迷失在地圖上每一道短暫的光陰……
卻說不出你愛我的原因,卻說不出旅行的意義。」
有些旅行,看似滿載而歸,
卻也可能讓我們意識到:有些「累積」,不等於「連結」;
有些「經歷」,也許只是另一種逃避。
—
親愛的你呢?
你曾有過特別的旅行經驗嗎?
在陌生的地方,你是更靠近自己,還是更遠離自己?
對於「旅行」,你有什麼不同的啟發或體會?
期待聽聽你的分享。
祝願你有個自由、清醒、溫柔的每一天。
—— 企鵝不捨小書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