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你好嗎?
今天想和你分享的啟發關鍵詞是:「特權」。靈感來自某天在一座機械式停車場的觀察。
這個停車場的制度分成三種使用者:
第一種是擁有車位的屋主,第二種是長期租用車位的住戶,第三種則是臨停的短暫訪客。
排隊規則也依此而設:無論後方排了多少車,只要擁有車位的人出現,就能直接優先入場,哪怕臨停的車已等待多時。
本來只是個制度設計的現象,
但那天我聽見一位應是車位擁有者的車主,對著管理員大聲咆哮:
「你不知道這裡的規矩嗎?怎麼還讓我等了那麼多台車!」
那一刻,我突然意識到:
這不只是排隊順序的問題——而是「特權」這兩個字,正在眼前上演。
這件事也帶來給我們了兩個啟發。
—
第一層啟發:我們討厭的,不一定是特權,而是我們沒有特權時的無力感
在社會、工作、網路世界中,
我們常聽見:「不公平!」、「也太特權了吧!」
但仔細想想,有時候我們反感的,
其實是自己處在隊伍後方時的那份被排擠感。
試問:
如果今天我們是那位擁有車位的人,
我們真的會默默在隊伍後方等待嗎?
還是會理直氣壯地說:「這是我的權利!」
這不是責備,而是一次自我提醒——
當我們站在有利的位置時,是否還記得曾在後排等待的那份不安與無奈?
—
第二層啟發:真正高貴的特權,是你有權利而選擇不使用
擁有優勢、地位、資源,不應該自動等於「我就該最大聲、最先走、最多拿」。
我一直很喜歡一句話:
「風度,是你有權利發脾氣時,選擇不發。」
也聯想到張曉風曾寫道:
「所謂教養,是在你能選擇任性時選擇體諒,在你能不讓步時選擇退後。」
還有 Norman Rosenthal 在《The Gift of Adversity》中提到的一句話:
「特權本身不是錯,但沒有謙遜與對他人的覺察,特權就會變成傲慢。」
這些話讓我明白,真正值得尊敬的特權,
不是你用來爭先恐後、鞏固階級,
而是你選擇在有權利的時候為別人多留一點空間,
為制度多一點彈性,為社會多一份溫度。
—
親愛的你呢?
你是否曾經意識到自己也擁有某種「特權」?
也許是知識上的優勢、社會地位、語言能力、經濟資源,
或是更細微的人際關係中的主動權。
而當你擁有它時,你是如何使用它的?
期待聽聽你的分享。
祝願你今天不只是被理解,也成為那個願意理解他人的人。
—— 企鵝不捨小書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