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內容為原創作品,嚴禁抄襲,亦不接受媒體報導,更不允許以任何形式轉載、截圖或分享至其他平台,如需引用,請先取得原作者正式授權。尊重創作,是對內容最基本的尊重。感謝理解,也感謝每一位願意守護這份文字價值的朋友。🙏✨
文|林思齊(本篇收錄於「金星」),續為什麼明知道會變韭菜,我們還是忍不住要FOMO?建議合併閱讀。
文/林思齊
昨天我鄰居阿姨在電梯裡跟我炫耀,她的台積電買到現在已經賺了快50%。
她說話的時候眼神發亮,像是發現了什麼人生秘密:「我跟你說,投資真的沒有想像中那麼難,你就是要敢買。」
我點點頭,沒說什麼。
但我想起三年前,同一個阿姨在同一部電梯裡,跟我抱怨股票把她的退休金賠了一半。
那時候她說:「這個市場就是騙人的,我再也不要碰股票了。」
現在是2025年7月,牛市走到第三年。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是股神,每個人都忘記了三年前的痛苦。
包括我自己。
第三年的數據真相:當統計學遇到人性
讓我先告訴你一個可能會讓你失望的事實。
根據Nationwide Financial的歷史研究,牛市第三年是最溫和的一年,平均收益率只有0.5%。
沒錯,不是5%,也不是15%,而是0.5%。
S&P 500在牛市第三年的平均報酬率約為3%,遠低於前兩年的表現。但更有趣的數據是:歷史上10個牛市中有7個能撞過第三年。
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大多數牛市不會在第三年結束,但第三年通常是最無聊的一年。
就像一個人在馬拉松跑到中段時的狀態:不會倒下,但也跑不快。
問題是,沒有人願意接受「無聊」。
當前市場的體溫:發燒還是正常?
截至2025年7月,S&P 500已經創下年度第九次歷史新高,收在6,297點。台股指數在23,341點,比去年同期上漲4.87%。
這些數字看起來不錯,但讓我們深入一點。
Goldman Sachs預測S&P 500年底能達到6,500點,意味著還有3%的上漲空間。3%,剛好符合牛市第三年的歷史平均。
但這裡有個問題:雖然S&P 500創新高,但指數中位數股票距離52週高點仍有10%以上的距離。
這叫做「市場廣度收窄」,簡單說就是只有少數大股票在漲,大部分股票其實表現平平。
就像一個班級裡只有幾個學霸拉高了平均分數,但大部分學生的成績其實沒那麼好。
損失規避的科學:為什麼賠錢比賺錢更痛苦
讓我跟你分享一個有趣的實驗。
諾貝爾獎得主Daniel Kahneman和Amos Tversky發現,損失帶來的痛苦大約是同等收益帶來快樂的兩倍。
這不是比喻,是可以測量的生理反應。
想像一下:你賺了10萬塊的快樂,需要賠5萬塊才能抵銷。
這解釋了為什麼我們明知道買在高點風險很大,還是忍不住要買。因為我們害怕錯過的痛苦,超過了虧錢的恐懼。
2022年市場大跌時,平均散戶虧損21.17%,而S&P 500只跌了18.11%。這3%的差距,就是情緒化決策的代價。
軍官的風險管控:為什麼紀律比聰明更重要
在海軍服役的時候,我學到一件事:在海上,紀律比聰明更重要。
聰明的人會想出一百種理由解釋為什麼可以不按照標準作業程序。但當颱風來的時候,活下來的永遠是按照SOP執行的人。
投資也是一樣。
牛市第三年,市場上充滿了各種「聰明」的操作:
「現在AI正夯,趨勢就是要all in科技股。」 「Fed要降息了,債券絕對會漲。」 「這波回檔是黃金買點,不買就虧了。」
這些話聽起來都很有道理,但它們有個共同點:都在要求你偏離原本的投資紀律。
群體狂歡的解剖學:從眾行為的科學證據
研究顯示,散戶投資者的從眾行為在牛市中特別明顯,尤其是對小型股的買入行為。
這不是道德判斷,而是可以觀察的行為模式。
當市場上漲時,投資者會利用Google搜尋等資訊來源,無意中形成相似的交易模式。
想想看:當台積電漲停時,有多少人會Google「台積電還會漲嗎」?
當大家都在搜尋同樣的問題,看到同樣的資訊,自然會做出同樣的決定。
這就是現代版的「集體催眠」。
我朋友小李,平常是個很謹慎的會計師。去年開始接觸選擇權,一開始只是想避險,後來越玩越大。
上個月他跟我說:「你知道嗎,我現在每個月光選擇權就能賺十幾萬。」
我問他:「那你有想過風險嗎?」
他說:「什麼風險?現在大家都在玩,而且Youtube上一堆老師在教,表示這個市場很成熟了。」
這句話讓我想起一個經濟學概念:「集體非理性」。
當所有人都在做同一件事的時候,每個人都會覺得這件事是理性的。即使這件事本身非常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