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聽到「人生下半場」、「第二人生」、「轉型期」這些跟自己人生現階段相關的詞彙,心裡也伴隨著一股無形的壓力:我真的還能改變與成長嗎?我的潛力是不是已經見頂?《隱性潛能》(Hidden Potential)作者亞當·格蘭特,分享給我們重新定義潛能與成長的機會,尤其對於正處在人生中段的你我,更有人生創新的鼓舞。

潛能,是可以被鍛鍊的習慣
很多人以為潛能是與生俱來的 ~ 你小時候成績好、有音樂天分、語言學得快,似乎就會比別人成功一些些。但《隱性潛能》顛覆的第一個迷思是:潛能並非寫在基因裡,而是藏在你願不願意持續鍛鍊的行為裡。
我們都曾走過人生與工作的高峰與低谷,這本書提醒我們:「真正的成長,不是發生在你最擅長的時候,而是在你願意重新學習的當下。」以下是本書的三個啟發重點:啟發重點一:學習力勝過記憶力
中年後,我們或許不會是學習最快的人,但卻擁有成熟的學習能力。格蘭特強調,不要把潛能放在與他人比較的標準上,而是聚焦在「你能否成為比昨天更好的自己」這件事上面。
每天學一點點、一年就能進步很多,這就是潛能真正有魅力的地方。
啟發重點二:善用「比較對象」
書中舉了一個例子,有些人會把自己跟最頂尖的人比較,結果只看到巨大的差距。其實更有益的方式是:「拿現在的自己,和昨天的自己比較」,或者「看見比自己努力的人,思考自己可以如何努力與進步。」
這種「自我超越」的思維,不僅更溫和,也更能夠培養我們的正向行動力。
啟發重點三:建立「行動的微習慣」
別期待一下子就有多大的進步,試著用書中的方法:
- 把行動拆成最小單位:與其說「我要每天出門慢跑 30 分鐘」,不如改成「我每天早上在家超慢跑 10 分鐘」。
- 建立行動「觸發點」:例如「一喝完早上的咖啡,我就寫 3 行日記」。
- 記錄與回顧:成長是一個需要看得見的過程,寫下每天的微進步,有助於強化自信與行動慣性。
這些不是小事,而是養成新行為的「原點」
抱持著正向思維,相信自己可以更好。真正的自信不是「我早就很厲害」,而是「即使我現在還不厲害,但我可以學會。」這樣的信念,對中年人來說格外重要。當我們經歷各種大大小小的挫折,很容易對再一次嘗試感到卻步。格蘭特說:「擁有成長型思維的人,會把還不會的事情視為學習目標,而非自我懲罰。」
行動力不是靠意志力,而是靠環境與設計力。你是不是也有這樣的經驗?告訴自己「明天一定要運動/寫作/早睡」,但最後都不了了之?格蘭特提出一個重點:「我們高估了意志力,低估了情境設計的力量。」
如果我們能替自己的目標創造一個「更容易做到的環境」,我們就更容易堅持。

給中年人的潛能備忘錄:你可以不一樣
- 潛能不等於天賦,是選擇持續進步的習慣。
- 正向思維不是樂觀,是還可以更好的信念。
- 行動力不是靠意志力,是靠設計與微小改變逐步累積。
「還沒發光的你,不代表沒潛力」,而是還沒啟動更適合自己的方式。
中年的你,不需要再證明自己多厲害,而是開始看見:「我仍然可以更好,而且值得這樣的未來。」
特別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