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你好?親子關係的誤區

更新 發佈閱讀 6 分鐘

睡前跟樂樂聊天,我們聊到被罵這件事

樂樂跟我說:媽媽,還好我是生在現在,還好我有一個溫柔的媽媽,因為我真的覺得被罵很可怕,老師罵我幾句,我都要哭了

我說:那真的還好,以前跳舞阿嬤(我媽)罵人跟打人我也覺得好可怕


小時候,我媽可能覺得我個性太柔弱,她希望我可以獨立一點,也可能同樣作為女生,她希望我不要輸男生;再加上我們這代父母常有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和恨鐵不成鋼的心情,總之我媽對我很嚴格,表現不好打罵都是家常便飯(因為她個人情緒不佳而遷怒在我們身上的就更不用說了),對敏感的我來說,那真的是非常痛苦難受的事。

現在長大有了孩子再回看,覺得自己能好好活到現在,沒有走歪其實已經很不容易了。


我小時候其實也隱隱知道媽媽是為了我好,我也知道她在用激將法刺激我,讓我前進,但是其實我的個性用激將法只會讓我更挫敗,相信自己真的很爛,我其實是越鼓勵表現會越好的人,這是在國外交換學生學習時發現的。


我觀察到太多關係裡面的「為你好」,都是真心的善意或愛出發,但是卻造成對方極度的不適和被情勒感,最後導致關係的破裂,明明爸媽是這麼愛孩子,巴不得給他全世界,但孩子卻一點也不想接受,最後還反過來責怪父母,不覺得好可惜嗎?不管哪一邊都好令人心疼。


這個「為你好」其實是一個誤區,是父母用一種上對下的角度在看待孩子,沒有真正看見孩子的角度。我聽過媽友充滿擔憂地在說著孩子的事,但這裡面完全沒有孩子的聲音的,我問她「那你的孩子有什麼想法嗎?」,結果媽媽還是自顧自地在說著她的擔憂。即便看起來的所有考量都是圍繞著孩子在思量跟斟酌,做的行為都是為了孩子在付出,但其實沒有真正了解孩子的狀態、個性和心裡真正的想法,這是為什麼孩子會覺得自己好像不被當成人,只是像個考試機器或是父母炫耀的工具,因為講什麼父母也好像接收不到,只是一昧的把自己認為是好的塞給孩子。


這樣的「為你好」不只存在親子關係,仔細去觀察,它存在各式個樣的關係裡,尤其在有上下、大小的關係裡面更容易被看到,就像最近沸沸揚揚的台師大女足抽血事件,即便周教練是善意出發,是對女足帶著想要貢獻的心出發,但他沒有看見他的女足學生們的不適和不安,教練忘了他的學生也是他的女足夢想中的一部分。(當然體育界長期以來的學長姐制和不合理的訓練叫磨練也可能是讓他看不見得原因)


雖然不是故意的,但其實這樣的「為你好」,其實是一種傲慢。是一種不相信也沒有看見對方有能力,經典的一句話就是「囡仔人有耳無喙」,是一種隱形的貶低,也剝奪了孩子的話語權,所以孩子雖然不一定說得出來,但他心裡面會默默覺得憑什麼大人說了算,因為大人沒有試著讓他們理解,也沒有想要試著理解他們。(孩子們的邏輯真的跟大人很不一樣)


早上我在幫樂樂綁頭髮,她說:「媽媽,你可以溫柔一點嗎?」然後我發現我心裡冒出:「拜託,我幫你綁頭髮,你還嫌,不然你自己綁啊!」的賭爛感,我覺察到這就是上對下的角度,我覺得我沒有很大力,但可能對樂樂來說就是會痛,他只是在表達他的不適,而不是在嫌棄我。我調整了一下用更輕的力道,問他:「這樣還會痛嗎?」他說:「不會了」這件事就這樣過了,我沒有了怨氣,雙方都舒服。


我們在關係裡常常只看得見自己的視角,例如:「我都已經為你付出這麼多了,你卻一點也不感恩」,但當我們試著去了解一下對方,其實會發現,原來這只是我的視角,他的感受和想法原來是那樣啊!


進入小青春期的樂樂,有很多自己的想法,也開始有很多的迷惘。一開始我覺得「天吶!她怎麼這麼會抱怨」,後來才意識到,這是因為她長出她自己了,所以跟周圍的人事物有了很多的磨擦,我以前也有,只是沒有機會說出來,長期變成在心中的怨氣和murmur,是這幾年的學習,自己才去認識這些東西原來是怎麼回事,而樂樂現在的時期就是一個認識自己跟他人不一樣的好機會。


所以最近我們有很多摩擦,我也常被氣到語塞(XD),但因為我們從以前建立起來的溝通習慣,我們會在情緒過後把自己心理真正的想法講出來,互相道歉或說愛你。


有一次吵架的隔天,樂樂想跟我說他那時候的想法,我開玩笑說:不要,我不要聽!(順便演一下這不是肯德基XD)

樂樂說:我要跟你說,這樣我才會知道我這樣的想法有沒有哪裡是不合理的

我差點要哭出來,這代表他對我是信任的,也代表他不用擔心說什麼會被我批判,而是知道他可以在我這邊得到對他有用的意見。


我本來就非常不喜歡上對下的角度,但那些從小潛移默化來的習慣,是需要去覺察並有意識做出調整和選擇的。尊重孩子和守住原則界線本來就很拿捏,但我覺得可以先從自己的出發點去調整,我期許自己的位置,是站在孩子身邊陪伴和支持她,身心健康的長成他自己。


換位思考一下,我們都不喜歡被「我是為你好」給框架著,那就換個位置吧!換到那個你在意、關心的人身邊,在他身邊聽聽他、了解他、陪伴他,關係會有很不一樣的變化唷!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Dita Chang愛聊聊
0會員
13內容數
Dita Chang愛聊聊的其他內容
2025/07/09
當孩子流下委屈的眼淚,我選擇給她一個被理解的空間。沒想到她後來跑來告訴我真實的感受,還驕傲地說:「我現在可以說出原因了,不再生悶氣!」那一刻我深深感受到:當我們願意聽、願意尊重,孩子會自然長出溝通的能力與自信,這就是成長最美的樣子。
Thumbnail
2025/07/09
當孩子流下委屈的眼淚,我選擇給她一個被理解的空間。沒想到她後來跑來告訴我真實的感受,還驕傲地說:「我現在可以說出原因了,不再生悶氣!」那一刻我深深感受到:當我們願意聽、願意尊重,孩子會自然長出溝通的能力與自信,這就是成長最美的樣子。
Thumbnail
2025/06/23
樂樂升上三年級後,最常出現的親子衝突,大概就是手機的使用問題了。 她喜歡和同學們一起玩線上遊戲,因為這款遊戲可以開啟語音功能,她常常一邊玩、一邊激動地用麥克風和朋友們對話。我和老公聽了也覺得滿有趣的。 但「有趣」,往往就會面臨「玩到不想下線」的情況。明明說好要自己設定鬧鐘,時間到就下線,卻常常變
Thumbnail
2025/06/23
樂樂升上三年級後,最常出現的親子衝突,大概就是手機的使用問題了。 她喜歡和同學們一起玩線上遊戲,因為這款遊戲可以開啟語音功能,她常常一邊玩、一邊激動地用麥克風和朋友們對話。我和老公聽了也覺得滿有趣的。 但「有趣」,往往就會面臨「玩到不想下線」的情況。明明說好要自己設定鬧鐘,時間到就下線,卻常常變
Thumbnail
2025/06/17
一次日常中的溝通小插曲,讓我們重新看見「好好說話」的重要性。不是沒罵人就是說得好,而是清楚表達自己的在意與需求。當大人願意練習表達,孩子也能從中學會理解與連結,讓關係更輕鬆自在。
Thumbnail
2025/06/17
一次日常中的溝通小插曲,讓我們重新看見「好好說話」的重要性。不是沒罵人就是說得好,而是清楚表達自己的在意與需求。當大人願意練習表達,孩子也能從中學會理解與連結,讓關係更輕鬆自在。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小時候因為媽媽而哭泣,總與責罵有關,20歲那一年哭泣,卻只是因為一句話。 「從現在開始,媽媽不管妳了。」 談論到媽媽,心情往往複雜的。 小時候對於媽媽總有說不清、道不明的情結。 看不慣媽媽在家庭裡受委屈,但是又習慣了她百般將就 ; 不喜歡媽
Thumbnail
小時候因為媽媽而哭泣,總與責罵有關,20歲那一年哭泣,卻只是因為一句話。 「從現在開始,媽媽不管妳了。」 談論到媽媽,心情往往複雜的。 小時候對於媽媽總有說不清、道不明的情結。 看不慣媽媽在家庭裡受委屈,但是又習慣了她百般將就 ; 不喜歡媽
Thumbnail
我也才意識到,很多時候我們在評論一件事情是沒有惡意的,可能只是直覺的表達喜不喜歡,並不是帶著要毀滅或傷害這個人的心,就像小時候遇到的那些人,可能都是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每個人不同的經歷,可能導致聽到那句話的感受都有很大的不同。 當我這麼想以後,似乎可以放下過去那些人的無心之過,也可以接受其他人⋯⋯
Thumbnail
我也才意識到,很多時候我們在評論一件事情是沒有惡意的,可能只是直覺的表達喜不喜歡,並不是帶著要毀滅或傷害這個人的心,就像小時候遇到的那些人,可能都是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每個人不同的經歷,可能導致聽到那句話的感受都有很大的不同。 當我這麼想以後,似乎可以放下過去那些人的無心之過,也可以接受其他人⋯⋯
Thumbnail
偶爾會收到讀者的來訊表達與父母之間的矛盾與衝突,但在情緒抒發之後總會聽到一句話:「我這樣是不是很不孝順?」我每每聽了總是一陣揪心,也感嘆許多人總是被「孝順」兩個字綁住,即便才跟父母發生爭執而鬧得不愉快,但事後回想總是內心感到愧疚而開始檢討自己。 我發現許多人似乎對於父母與子女之間所存在權力
Thumbnail
偶爾會收到讀者的來訊表達與父母之間的矛盾與衝突,但在情緒抒發之後總會聽到一句話:「我這樣是不是很不孝順?」我每每聽了總是一陣揪心,也感嘆許多人總是被「孝順」兩個字綁住,即便才跟父母發生爭執而鬧得不愉快,但事後回想總是內心感到愧疚而開始檢討自己。 我發現許多人似乎對於父母與子女之間所存在權力
Thumbnail
這些人不過是仰賴你做為完人的品質,著實是欺善怕惡的孝順版本而已。
Thumbnail
這些人不過是仰賴你做為完人的品質,著實是欺善怕惡的孝順版本而已。
Thumbnail
當孩子被欺負的時候,你會怎麼做? 讓孩子打回來嗎? 還是你幫孩子打回來呢? 說實在的,我真得很想替我婆婆按100個讚。
Thumbnail
當孩子被欺負的時候,你會怎麼做? 讓孩子打回來嗎? 還是你幫孩子打回來呢? 說實在的,我真得很想替我婆婆按100個讚。
Thumbnail
爸媽不是萬能的,很多時候遇上的問題,還是需要孩子學會如何靠自己去解決。 但身為父母,我們的陪伴與關心,是孩子人格成長上,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
Thumbnail
爸媽不是萬能的,很多時候遇上的問題,還是需要孩子學會如何靠自己去解決。 但身為父母,我們的陪伴與關心,是孩子人格成長上,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
Thumbnail
「媽,你愛我嗎」我微弱的想要再一次確認我是被愛的   「我愛你,但這句話你讓我覺得有點受傷」母親放下在吃飯的碗筷,她每一次都會回應,第一次表達她的受傷,因為我對於她的愛質疑   「抱歉,我也愛你」我抱住了她,但我還是懷疑著她是否真的愛我   時光回歸了孩時,我如同其他人一般在學校中會有喜
Thumbnail
「媽,你愛我嗎」我微弱的想要再一次確認我是被愛的   「我愛你,但這句話你讓我覺得有點受傷」母親放下在吃飯的碗筷,她每一次都會回應,第一次表達她的受傷,因為我對於她的愛質疑   「抱歉,我也愛你」我抱住了她,但我還是懷疑著她是否真的愛我   時光回歸了孩時,我如同其他人一般在學校中會有喜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