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兩本看似完全不相關的書放在一起閱讀,是我的習慣和樂趣。
以下比喻或許有點落差,不過這樣的搭配有點像用理科腦和文科腦來看同一件事情,或是從老闆視角和員工視角解讀問題。在看似不同類型的書中找出共通點,對於建立自我觀點是非常有幫助的!
這次推薦的兩本書,《你的人生,他們六個說了算!》與《中醫純情派》,表面上一本來自西方科普心理學,一本出自東方傳統醫學,風格與論述方式皆不相同,卻都可以聚焦在「我們的身體與情緒,其實由一些看不見的東西在運作著」。
《你的人生,他們六個說了算!》
這本書談的是六種關鍵神經傳導物質如何影響我們的情緒、行為和生活品質,包括多巴胺、催產素、血清素、皮質醇、腦內啡與睪固酮。網路上已有許多介紹,在這裡我只想分享自己的感受。
對我而言這本書最可貴的地方在於它的「易讀性」,我差不多花了一趟來回嘉義的高鐵時間就讀完了。這或許跟作者本身擅長演講有關,流暢的語句、簡單的比喻以及清晰的段落,都讓這本書的內容更加實用,透過運動、擁抱、曬太陽、設定小目標等方式,逐步調節大腦內部的生化環境,讓自己在負面情緒的邊緣時,能有一些小小的SOP幫助提高能量。
每天自問好幾百次「會不會出什麼差錯?」是很難帶來正面情緒的,更不可能變成一杯天使特調。最後,我試著用「會不會發生什麼有趣的事情?」來取代這個提問
《中醫純情派》
杜李威醫師曾在訪問中說:希望能用這本書,帶領讀者了解執業中醫師的心態。
書中舉了許多實際案例,展現中醫如何從整體觀出發,去理解一個人的身體與情緒,而不只是對應單一症狀來「修理壞掉的零件」。但即便如此,臨床上仍會遇到治不好、或被病患誤解的情況,這些面對無力與挫折後的反思與調整,我認為也是這本書非常值得閱讀的部分之一。
書中也有許多有趣或貼切的比喻,幫助對不懂中醫的人有初步的了解,其中一個便是:看不到WiFi的訊號線接在手機上,但它的確能讓手機上網——同樣的,看不見的經絡與氣血,不代表它們不存在。或許中醫在處理這些「無形的東西」上,是超乎想像先進的。
此外,讓我感受最深的,除了治療背後的邏輯思考,還有作者「柔中帶剛」的堅定氣質,那是一種來自長年臨床實戰中淬鍊出的沉穩。每位醫師或多或少都會經歷一段對理論充滿信心,卻在實際操作中屢屢碰壁的時期。那些挫敗,會教會人謙卑,也讓他們更懂得「人」的複雜性與不可預測。
曆算這種東西,在我看來,就只有算得準跟算不準的差別,用什麼語言做解釋,其實不是很重要。醫療也是一樣的道理,看得好跟看不好而已,至於正不正統、是不是用「經方」治病,或是像網路鄉民說的,我是「中皮西骨」的偽中醫,我一點也不在意。
綜觀這兩本書,雖然來自不同體系,卻都在提醒我們——身體有它自己的語言,只是我們不太習慣聽懂它。一邊是神經科學中的化學物質與情緒迴路,一邊是中醫脈象與五臟六腑的氣機流動,看似南轅北轍,卻都指向了同一個方向:真正的健康,不只是身體不生病,而是我們開始理解自己的情緒、行為、內在變化,並願意為此付出日常的練習與照顧。
希望這兩本書能幫住你更靠近自己一點,學會善用不同的工具和思維去傾聽身體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