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重讀《與神對話》第一冊,其中有一段特別觸動我:
「創造的過程:思惟 ➡️ 語言 ➡️ 行動」
語言,是將思惟轉為現實的第一步,而且比思惟更具動力。也因此,我越來越明白,語言的力量很大,而且現在顯化的速度也越來越快。這讓我開始更注意自己說出口的話,盡量保持正面、祝福與愛。
我想分享兩個我身邊的故事——一個是我媽媽,一個是我婆婆。他們都給我很深的體會。
🌸媽媽的故事:從沒被欺負過,到親身體驗委屈
我媽媽是一個很熱情、大方、大剌剌,也非常有愛心的人。因為身邊的人都對她很好,也很包容她,所以很多事她都覺得那沒什麼。她常說她從來沒有被欺負過,總是被人照顧。
最近,她報名參加了一個就業輔導課程,課程內容是學手工藝,還能吹冷氣、交朋友、動動腦。我們全家都很鼓勵她去參加,也希望她能建立社交圈、保持活力。
她一開始很開心的跟我們分享她在課堂上的新朋友,說誰誰誰對她很好,每天帶東西去給她吃。
結果沒想到,故事竟然出現劇情大逆轉。
有一天我姐姐打電話來,說媽媽被罷凌,她在教室裡被一個同學罵到哭,而且鬧得很大,對方甚至說要報警告她「故意傷害」和「偷竊」。
我們一開始也覺得很荒謬,怎麼會這樣?
經過了解,事情的起因其實是兩件看起來很小的事:
- 撞椅子事件:
有一次媽媽不小心撞到同學的椅子,對方疑似因此受傷。但當時並沒有馬上告訴媽媽,媽媽也壓根不知道自己撞到人了。她只聽到同學在罵人,但根本不知道是在罵她。後來對方說是媽媽「故意」撞她,要告她「傷害」。 - 魚丸事件:
同學某天帶了一包魚丸去課堂,因為沒冰起來,怕壞掉,媽媽就請另一個同學問「魚丸的主人」看能不能拿來吃。這位同學也說「好」,大家就分著吃了。結果過幾天,那位「魚丸的主人」突然反咬媽媽一口,說她「沒經過同意就吃東西」,要告她「偷竊」。
對方的反應之激烈,讓人感到驚訝。媽媽在教室裡直接哭了,回家後也委屈的跟我姐說:「我這輩子從來沒被這樣對待過。」
她真的不知道自己哪裡做錯了。的確,從某些角度來看,媽媽有些地方確實粗心了些,但真的需要鬧到這種程度嗎?
這件事讓我們全家都很震驚,姐姐也很生氣,但我跟媽媽說:
「這或許是一種體驗。妳以前總說實在不懂為什麼我們在職場會被欺負,因為妳從來沒遇過。那現在,妳終於知道那是什麼感覺了吧?」
🎈我不認為這是「報應」,而是一種靈魂在擴展視野的機會。她過去活得很幸運,沒碰過人情的冷暖,現在經歷一次,也讓她更理解我們這些「常常在社會裡卡關」的孩子。
🌻婆婆的故事:語言的頻率,形塑生活的現實
我現在跟婆婆一起工作,相處時間變多,也觀察到她一個習慣——她很常抱怨公公。不管大事小事,常常批評他、數落他。
我曾經試著跟她說:「其實妳可以直接跟爸說啊。」
她卻說:「說了也沒用。」
一開始我會覺得有點煩,但後來有一個念頭閃過:
或許,就是因為她不斷用負面的語言在形塑這段關係,才導致現在的狀況。
如果她願意多說些感謝、肯定的話,是不是整個家庭的氛圍都會不一樣?畢竟,我公公其實是一個很善良的人。而我婆婆之所以會這樣,也許是因為她心裡很渴望被愛,只是不知道怎麼表達。
我不是一個會撒嬌、說好聽話的人(除了對我兒子 😅),所以我用自己的方式愛她,在心裡發送光與愛給她。希望她也能感受到。
✨說話,是顯化的起點
語言,是我們創造現實的橋樑。現在顯化的速度越來越快,我們說出口的話,幾乎就等於是在播種未來的經驗。
無論是媽媽的誤會、婆婆的抱怨,都讓我更深刻地明白:
說出口的語言,是我們人生正在建構的藍圖。
希望我們都能多說正面的話、多說祝福的話、多說愛的話。那麼,我們的世界,真的會變得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