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疆界不在外部,而在我們的大腦裡。」──愛德華.德.波諾
當同一條路走到盡頭,我們往往只看見堵牆,卻忽略旁邊可能早已開了窗。要打破慣性,必須先允許自己站到原點之外。本篇分享幾種實用的「換位」技巧,幫你重新排列觀點、解鎖卡關的思考。
一、逆向假設:把「理所當然」顛倒過來
選出問題的核心假設,直接翻轉它。例如「顧客一定要進店裡才能購買」→「顧客從不進店也能完成交易」,外送平台與無人零售因而誕生。顛倒帶來衝突,衝突即可孕育創新。二、角色置換:成為另一個利害關係人
暫時放下自己的身分,寫下對方的需求、恐懼與動機。設計師假裝成客服、工程師化身終端使用者,往往能捕捉到「之前怎麼沒想到」的痛點。
三、隨機觸媒:讓不相干元素撞出火花
翻書、聽歌、逛展,或打開隨機詞產生器,把第一個出現的名詞硬套到你的議題上。咖啡+雲端=行動咖啡小主機(隨訂隨烘);植物+金融=以樹齡掛鉤的綠色債券。隨機性逼迫大腦越界聯想。
四、時間折返:從未來或過去檢視現在
想像問題已被完美解決五年,逆推「那時我做對了什麼?」或回到問題爆發前五年,找出「如果當時多了哪一步就能避免?」時間跳躍讓決策脈絡更立體。
五、身體漫步:讓腳步帶動腦波
牛頓在林間散步時領悟萬有引力;史蒂夫.賈伯斯愛邊走邊談創意會議。步行能刺激海馬迴活躍,放鬆腦中預設模式網路(DMN),催生意外靈感。
六、空白規劃:刻意留白給「不知道」
將行事曆預留一段「什麼都不做」的時段,只問自己「還有別的可能嗎?」。安靜能放大微弱念頭,許多突破點正是在空白中悄悄浮現。
框架本身不是敵人,而是出發點。唯有時時提醒自己跳出格線、走進他者視角,才能把「沒有路」的牆面翻轉成「處處是窗」的景觀。下次遇到困局,試著選一種方法實驗一下──也許答案早在你轉身的瞬間亮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