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利三藏-相應部7.3 💠 Asurindaka-sutta (阿修羅王經)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佛陀法語 | 無瞋

佛陀法語 | 無瞋

阿蘇林達卡(意為:阿修羅之王)也是巴拉德瓦賈氏族的一員,他聽聞兩位兄弟竟然皈依了佛陀,並出家成為比庫,他感到憤怒和不悅,於是就來到佛陀修行的地方,用粗俗殘酷的言語侮辱、批評佛陀。 自始至終,佛陀都一語不發,直到阿蘇林達卡覺得罵得夠了,並且指著佛陀,說: 「你輸了!沙門!你被打敗了!」 這時,佛陀以偈言回答: Jayaṃ ve maññati bālo, 愚人說粗鄙言語 vācāya pharusaṃ bhaṇaṃ; 以為如此得勝利 Jayañcevassa taṃ hoti, 對已了知者來說 yā titikkhā vijānato. 忍耐才是真獲勝 Tasseva tena pāpiyo, 若人以怒倒生氣 yo kuddhaṃ paṭikujjhati; 那樣做只會更糟 Kuddhaṃ appaṭikujjhanto, 若人不以怒還怒 saṅgāmaṃ jeti dujjayaṃ. 則勝難勝之戰場 Ubhinnamatthaṃ carati, 修習不破有益法 attano ca parassa ca; 不論自己或他人 Paraṃ saṅkupitaṃ ñatvā, 知道已經被激怒 yo sato upasammati. 則此人覺知寂止 Ubhinnaṃ tikicchantānaṃ, 兩者都能被療癒 attano ca parassa ca; 不論自己或他人 Janā maññanti bāloti, 那些不懂法的人 ye dhammassa akovidā. 反將智者當愚人 聽完佛陀的偈言之後,阿蘇林達卡也馬上就發現了自己的錯誤,並和之前兩位兄弟一樣,自願皈依佛陀,成為比庫之後,也很快就證得了阿羅漢果位。 ---- 一般人遭到辱罵或不實的指控時,第一個反應通常是反擊或捍衛自己的名譽和清白。 然而,對於已經看到世間真相的聖者們來說,那樣的行為卻是非常損人也不利己的愚癡行為。 所謂的「我」或是「別人」,都是各自的因緣和合而存在的“暫時真實”,當因緣條件改變,這個「我」或「別人」也就改變了,根本不是“永恆真實” 然而,當我們以言語或行為反擊時,身行、口行與意行所造下的「業」則會在未來的某個時機,成為那時的自己必須要承受的苦果。 就如同為了搶奪沙灘上的沙堡,兩個人拿起了武器互相攻擊,在勝負還未分明之前,沙堡就被海浪捲走了。只留下身心都受傷的兩個人。 佛陀清楚一切事物、一切法的真實與不真實,所以不會為了不真實的事物,損害了真實的利益。 有了因,就必然會結成果。 今生也許不曾得罪過的某個不認識的人,可能會突然對著自己口出惡言,或又如同遭受長官、家人、老師...甚至於網路上的某個匿名者的不實或不平等對待。 這些都是自己的「果報」 而這必然代表在無數的過去生中,那時候因緣和合的那個自己,曾經做下來某件事,種下了因。 結果是不能改變的,可以改變的是「不再造因」 換句話說,就是不反抗,以有智慧的方式來承擔並解決。 不用追求一蹴可及,應該要慢慢進步。例如,過去會動手打人,這次就只是口頭回罵。以前會回罵,這次就好好解釋... 不需要強迫心一次性就改變,只要透過每次的改變,觀察改變後的利益和好處,漸漸地,當「心」看到無瞋的好處時,它便會自然選擇善的那一邊。 ---- 傳統上,因為名字的關係,這位阿蘇林達卡被認為是阿修羅之王,加上他的行為也類似於善戰、易怒、喜好爭奪的阿修羅眾生。 但此篇被分在婆羅門品,且阿修羅眾生所在的丙類善趣,不可能證得果位,推論此人應該是人類,故內文採用音譯,經名仍保留傳統譯名。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佛陀的智慧寶庫
3會員
49內容數
透過學習巴利三藏的經藏、律藏、論藏,累積波羅蜜、藉佛法僧三寶之力,願早日解脫輪迴之苦。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此為西晉時期的經典,經中強調菩薩在娑婆世界行道的艱難和忍辱的重要性,佛陀透過講述前世恩德,解釋自己與文殊師利的師徒關係。最終鼓勵菩薩繼續修行,發無上道心。 原典│大正藏 經集部二 第15冊No. 629 全1卷 安公云元闕譯人今附西晉錄 (說明 : 以下粗體字為佛經原文,細體字為白話翻譯)
Thumbnail
此為西晉時期的經典,經中強調菩薩在娑婆世界行道的艱難和忍辱的重要性,佛陀透過講述前世恩德,解釋自己與文殊師利的師徒關係。最終鼓勵菩薩繼續修行,發無上道心。 原典│大正藏 經集部二 第15冊No. 629 全1卷 安公云元闕譯人今附西晉錄 (說明 : 以下粗體字為佛經原文,細體字為白話翻譯)
Thumbnail
八大人覺經乃是以古代波斯(現今伊朗)地區一個叫安息國的王子喚名安世高,放棄王位,來到東土,當時的東漢受到朝廷款待,遊走五湖四海並建立寺廟並潛修佛法時所譯的佛教經典,此八大人覺經是描述佛教八個菩薩大人的如教修行的經典。   第六覺知,貧苦多怨,橫結惡緣,菩薩布施,等念冤親,不念就惡,不憎惡人。
Thumbnail
八大人覺經乃是以古代波斯(現今伊朗)地區一個叫安息國的王子喚名安世高,放棄王位,來到東土,當時的東漢受到朝廷款待,遊走五湖四海並建立寺廟並潛修佛法時所譯的佛教經典,此八大人覺經是描述佛教八個菩薩大人的如教修行的經典。   第六覺知,貧苦多怨,橫結惡緣,菩薩布施,等念冤親,不念就惡,不憎惡人。
Thumbnail
印度史詩戰爭 這就是要講述印度神話中,一個在打無雙開過頭的事情 這是在陰間的阿修羅又開始搗亂,經閻摩反映到由於刪減陰間經費 導致防護設施長年又失修了,其中一名阿修羅名叫羅乞多毗闍 率領一群不滿的阿修羅又越獄來到人間大亂,這時天上天神又大亂 羅乞多毗闍本來就很強大,以前又經過梵天的加持祝福,
Thumbnail
印度史詩戰爭 這就是要講述印度神話中,一個在打無雙開過頭的事情 這是在陰間的阿修羅又開始搗亂,經閻摩反映到由於刪減陰間經費 導致防護設施長年又失修了,其中一名阿修羅名叫羅乞多毗闍 率領一群不滿的阿修羅又越獄來到人間大亂,這時天上天神又大亂 羅乞多毗闍本來就很強大,以前又經過梵天的加持祝福,
Thumbnail
阿成急忙插嘴道,「N國,那是佛教國家,那我們要找的是貝葉經囉!」 龍哥點點頭,「貝葉經起源於古印度, 約西元前一世紀末,因為錫蘭僧團中的長老鑑於國內曾發生戰亂,擔心早期流傳下來的教典散失。便由以坤德帝沙長老為首的大寺派,其中五百名阿羅漢長老,於斯里蘭卡中部馬特列地區的阿盧迦寺舉行上座部佛教歷史
Thumbnail
阿成急忙插嘴道,「N國,那是佛教國家,那我們要找的是貝葉經囉!」 龍哥點點頭,「貝葉經起源於古印度, 約西元前一世紀末,因為錫蘭僧團中的長老鑑於國內曾發生戰亂,擔心早期流傳下來的教典散失。便由以坤德帝沙長老為首的大寺派,其中五百名阿羅漢長老,於斯里蘭卡中部馬特列地區的阿盧迦寺舉行上座部佛教歷史
Thumbnail
佛說阿彌陀經 姚秦龜茲三藏鳩摩羅什譯 如是我聞:
Thumbnail
佛說阿彌陀經 姚秦龜茲三藏鳩摩羅什譯 如是我聞: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