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陀法語 | 無瞋
阿蘇林達卡(意為:阿修羅之王)也是巴拉德瓦賈氏族的一員,他聽聞兩位兄弟竟然皈依了佛陀,並出家成為比庫,他感到憤怒和不悅,於是就來到佛陀修行的地方,用粗俗殘酷的言語侮辱、批評佛陀。 自始至終,佛陀都一語不發,直到阿蘇林達卡覺得罵得夠了,並且指著佛陀,說: 「你輸了!沙門!你被打敗了!」 這時,佛陀以偈言回答: Jayaṃ ve maññati bālo, 愚人說粗鄙言語 vācāya pharusaṃ bhaṇaṃ; 以為如此得勝利 Jayañcevassa taṃ hoti, 對已了知者來說 yā titikkhā vijānato. 忍耐才是真獲勝 Tasseva tena pāpiyo, 若人以怒倒生氣 yo kuddhaṃ paṭikujjhati; 那樣做只會更糟 Kuddhaṃ appaṭikujjhanto, 若人不以怒還怒 saṅgāmaṃ jeti dujjayaṃ. 則勝難勝之戰場 Ubhinnamatthaṃ carati, 修習不破有益法 attano ca parassa ca; 不論自己或他人 Paraṃ saṅkupitaṃ ñatvā, 知道已經被激怒 yo sato upasammati. 則此人覺知寂止 Ubhinnaṃ tikicchantānaṃ, 兩者都能被療癒 attano ca parassa ca; 不論自己或他人 Janā maññanti bāloti, 那些不懂法的人 ye dhammassa akovidā. 反將智者當愚人 聽完佛陀的偈言之後,阿蘇林達卡也馬上就發現了自己的錯誤,並和之前兩位兄弟一樣,自願皈依佛陀,成為比庫之後,也很快就證得了阿羅漢果位。 ---- 一般人遭到辱罵或不實的指控時,第一個反應通常是反擊或捍衛自己的名譽和清白。 然而,對於已經看到世間真相的聖者們來說,那樣的行為卻是非常損人也不利己的愚癡行為。 所謂的「我」或是「別人」,都是各自的因緣和合而存在的“暫時真實”,當因緣條件改變,這個「我」或「別人」也就改變了,根本不是“永恆真實” 然而,當我們以言語或行為反擊時,身行、口行與意行所造下的「業」則會在未來的某個時機,成為那時的自己必須要承受的苦果。 就如同為了搶奪沙灘上的沙堡,兩個人拿起了武器互相攻擊,在勝負還未分明之前,沙堡就被海浪捲走了。只留下身心都受傷的兩個人。 佛陀清楚一切事物、一切法的真實與不真實,所以不會為了不真實的事物,損害了真實的利益。 有了因,就必然會結成果。 今生也許不曾得罪過的某個不認識的人,可能會突然對著自己口出惡言,或又如同遭受長官、家人、老師...甚至於網路上的某個匿名者的不實或不平等對待。 這些都是自己的「果報」 而這必然代表在無數的過去生中,那時候因緣和合的那個自己,曾經做下來某件事,種下了因。 結果是不能改變的,可以改變的是「不再造因」 換句話說,就是不反抗,以有智慧的方式來承擔並解決。 不用追求一蹴可及,應該要慢慢進步。例如,過去會動手打人,這次就只是口頭回罵。以前會回罵,這次就好好解釋... 不需要強迫心一次性就改變,只要透過每次的改變,觀察改變後的利益和好處,漸漸地,當「心」看到無瞋的好處時,它便會自然選擇善的那一邊。 ---- 傳統上,因為名字的關係,這位阿蘇林達卡被認為是阿修羅之王,加上他的行為也類似於善戰、易怒、喜好爭奪的阿修羅眾生。 但此篇被分在婆羅門品,且阿修羅眾生所在的丙類善趣,不可能證得果位,推論此人應該是人類,故內文採用音譯,經名仍保留傳統譯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