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資訊:
- 書名:《我們為什麼要閱讀》,翻譯:姜伯如,
- 出版社:采實文化
- 作者: 荒木博行 作者經歷: 學習設計(Manabi design)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曾任職於住友商事、GLOBIS商學院經營研究所副研究科長,並推出MBA線上課程。2018年創立學習設計股份有限公司。除了擔任Flier、NOKIOO等新創企業的顧問之外,也擔任繪本網站Ehon Navi的外部監察人,同時任教於武藏野大學。於聲音平台Voicy開設節目《荒木博行的book café》、Podcast《超相對性理論》都頗受好評。著有《拿著稻草去旅行》、《一目了然的商業書圖鑑》系列(以上皆為直譯)、《圖鑑 大企業為什麼倒閉?》、《失敗讓你更成功》等作品。
為什麼想讀這本書
從進入社會工作之後,我從這段過程中學習到,對我而言最重要的成長方式-「自我詢問」,然而,個人的想法及觀點相對比較狹隘,因此,「閱讀」就成為了擴充知識及觀點的最佳方法,同時,閱讀也一直是我解決問題最佳利器,從閱讀當中,我持續獲得反思及成長。我想透過本書了解作者的閱讀經驗,一方面持續砥礪我,另一方面也能讓我往後作為閱讀推廣上的觀點運用。
一句話說明這本書要表達的內容
作者表達透過閱讀培養自我獨觀思維,運用抽象化思考建立不同事情的共通點,並多閱讀「發現問題」的書籍來提升思維層次,使我們建立多元的知識庫,讓我們在對事情的思考及判斷上擁有不同的面向,以作為決策最有力的底氣。
書內重要的觀點及金句所謂的閱讀,是作者和讀者聯手合作,讓書本昇華成每位讀者的原創內容,其他資訊量龐大的媒體管道,根本無法與書本相提並論。
閱讀,就是在字裡行間摸索,從中衍生思考的餘地,昇華出自己的獨到見解。
叔本華《叔本華論閱讀》:思想最初的氣息,僅能延續到化作語言的前一刻,一旦化作語言,思想就會死去。
讀到好書,儘管醉心於其思想,但也不忘「懷疑」,然後抱持衍生的「問題」,磨練自己對於未解問題的容忍力,是我們必須銘記在心的閱讀態度。
所謂的閱讀,是作者和讀者聯手合作,讓書本昇華成每位讀者的原創內容,其他資訊量龐大的媒體管道,根本無法與書本相提並論。
閱讀,就是在字裡行間摸索,從中衍生思考的餘地,昇華出自己的獨到見解。
叔本華《叔本華論閱讀》:思想最初的氣息,僅能延續到化作語言的前一刻,一旦化作語言,思想就會死去。
讀到好書,儘管醉心於其思想,但也不忘「懷疑」,然後抱持衍生的「問題」,磨練自己對於未解問題的容忍力,是我們必須銘記在心的閱讀態度。
- 相對於現今多元的資訊傳達管道,以及傳授知識的平台,閱讀更顯得單純且不炫麗,它沒有精彩的影音效果,也沒有富有趣味的動畫及生動影片,可能不那麼的吸引人,但卻是作者知識的精華及研究的精隨,要取得這知識,我們必須透過專注的吸收、思考、反芻及自我對話,從輸入到輸出,將它納為己用、為我所用,而這也是閱讀在知識取得的方法上難以撼動,綜觀當今世界聞名的企業家、諾貝爾獎得主,無一不愛閱讀的,包含:巴菲特、查理蒙格、馬斯克、比爾蓋茲等。
我的想法
當今全球約有70億人口,其中必定會有一個人曾經發生或遭遇與我們相同的事或問題,有幸,生活在資訊流動通暢的時代,龐大且豐富的資料、文獻、書籍,透過作者將自己的觀點、研究、經歷,從思想轉化為文字,供我們無限且盡情的閱讀及吸取。讓我們得以站在巨人的肩膀,能夠看得更遠,讓問題不再重蹈覆徹。
書,提供我們許多知識、觀點跟經驗,但不是全然是讓我們照本宣科、依樣畫葫蘆,而閱讀或者書籍,應該是提供我們反思的導線,時時保持覺察跟省視,建立自己的觀點跟思維,進一步去履行,讓自己成為更好的自己。如同本書中提到:
閱讀,就是在字裡行間摸索,從中衍生思考的餘地,昇華出自己的獨到見解。
- 培養閱讀習慣,建立自我觀點,實踐具體目標
書中提到「蝴蝶效應」,意思是指蝴蝶拍動翅膀般的細微動作,都足以影響世界;換言之,微小的改變或事情,都有撼動世界的可能。這句話讓我聯想到《原子習慣》、《複利效應》、《逆習慣》這3本書,它們都是在提供讀者訂立目標及執行方法的書籍,進而培養好的習慣或者達成目標,甚者可以運用自己的經驗或培養的專業技能去教授其他人及逐步影響社會與世界。
我認為,閱讀跟學習是一件窮極無聊且乏味的事,所以之前對於閱讀,我是以總有一天會看的延宕心態來面對。反觀,每當我在工作職場上或遇到人生疑題時,我才會積極且主動去尋找「解題」的書來閱讀。也正因這些尋求解答而閱讀的經驗,讓我思考如何培養自己固定閱讀的習慣,一開始從閱讀的環境下手,過往我曾嘗試過在圖書館、咖啡廳、K書中心等地方,但似乎成效不彰,我發覺,我不喜歡旁邊有人或者雜音,反而是喜歡獨自享受的私人空間,也就是「家」,因此,自2020年開始,我開始規劃大量閱讀之旅,在家中閱讀,讓我更快進入閱讀心流,另外,為了讓自己在閱讀過程中思緒不會胡亂飛,我除了運用番茄鐘加強專注力外,也在閱讀之前,把家務一併處理完,避免閱讀過程頻頻中斷,因此,我保留了每天晚上8點到9點半的精華閱讀時間,且我也持續堅持實踐讓它形成習慣。
- 閱讀引導我們創造獨立思維,抱持著疑問的態度反思書中的觀點
檢視了一下我的書櫃,大多是商管或心理勵志叢書,按本書的歸類都是屬於「發現答案」跟「既知提醒」的書籍,因此,省視了自己的閱讀偏好於技能培養,還有「易讀」。
《雪球速讀法》一書中提到的概念-知識庫的累積。從進入工作職場後,我多半喜愛閱讀管理類書籍,或者遇到心理情緒或人生問題時,則會選擇心理勵志類進行閱讀,這段閱讀歷程中,我已將這類範疇書籍的概念,逐漸在大腦中累積了一定的知識量。
本書分享了三個大範疇選書的區分:「發現問題」、「發現答案」及「既知提醒」。當中,「發現答案」及「既知提醒」這2大範疇書籍,它是讓讀者可以最快最有效率學習技能,或者再次提醒我們已知的要點及觀念,顯而易見且易於實踐;「發現問題」這一類則較為艱澀枯燥,不易理解且無法立即於職場或生活中執行,但在透過思考理解後,卻是能夠提升思維層次的書籍。
書,是一種媒介,也是分享訊息,但它並不是要控制你的思考。作者分享觀點,我們可以運用它引導出我們源源不絕的思考心流。
《孟子.盡心下》: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於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閱讀是要質有所得,而不是追求量化,運用抽象化思維建立各具體事情的共通點。
自從2020年下半年開始,我啟動了大量閱讀目標,目的是為了自我充電,增加自己的知識量,因此,以閱讀數量作為培養閱讀習慣的第一步,在產出閱讀筆記則為第二步,然而進入2024年年中之際,覺察到自己對於閱讀有些卡關的狀況,除了閱讀筆記遲遲未能固定產出外,在閱讀上有點追求閱讀數量及新書,以至於針對所讀過的書籍沒有過深的記憶點,產生閱讀品質不佳的狀況。
本書中提到:
閱讀時,應該拋開「效率至上主義」的觀念,就算一年只讀一本書也行。因為讀一本能讓自己有所發現的重要「問題」和「答案」的書,遠比一年讀三百本書來得更有價值。
這個觀點我了解也認同,畢竟閱讀是要讓我思考,以及擷取作者的精華,因此,建立自我觀點及實踐,才是我最原本的目標。
目前所閱讀過的書,多半作者除在書中傳遞概念或想法,同樣都會列舉實際案例或者比喻的假設事件,讓讀者可以更理解他想要表達的觀點。
透過書中作者所說的,將問題「抽象化」。就我的理解,先將自己所提的具體問題拉升到抽象化的高階概念,讓它的意涵流通,再將抽象化的概念轉換為另一個具體事項,進一步有了共通點及共識。而抽象化思考在稲垣公夫的著作《深思快想》中也提到了這個概念:
抽象化思考,換句話說就是「讓事物背後的深層結構顯示出來」。緒論的心理學實驗也提到,人類腦部比較注意表面的事物,而非深層結構。抽象化思考只用在「覺得不知如何是好」的麻煩狀況,因此,深思快想訓練就從抽象化思考的密集練習開始。
而以思考特質區分,「偏重抽象型」的人可以試著以「打個比方,這個概念具體來說要怎麼做?」;而「偏重具體型」的人可以「也就是說,這代表著什麼」的習慣來思考。
舉例:
- 「偏重抽象型」:「所有生物都是團體群居的嗎?」可以換成「打個比方,具體來說,人是生物中屬於群居且團體生活的動物。」
- 「偏重具體型」:「在棒球比賽中要提升自己的揮棒跟跑壘技能,如此才能幫助球隊爭取勝利。」可以轉換成「也就是說,這代表著在人生旅途中要擁有自己的生存意志及技能,如此才有活下去的可能。」
以輸出為目的進行輸入,更能有效知識內化
我回想自己過去在找尋書籍閱讀的動機,都是要以解決當前面的問題為主要,反倒以學習新知能為其次。後來為了培養閱讀習慣,不再是以解決當前問題為主,更多是為了尋求滿足知識的需求,我翻閱了《串聯閱讀法》、《雪球速讀法》、《閱讀力最新技術大全》、《國王的快讀法》、《斜槓時代的高效閱讀法,高所得者的高效閱讀法》等書籍,當然也少不了教授閱讀的經典《如何閱讀一本書》,它們的共同概念都提到了,如何加深閱讀的理解跟印象,就是帶著問題去找答案,以及投入當時身處的情境之下,對於閱讀的書籍所提到的概念,必更能有所感。
從本書說到的,除了我可以運用上頭的方式閱讀外,針對其他只是想新增一些知識的書籍,可以利用同樣的方式去汲取,但如果翻閱後,興趣缺缺,考量時間成本,倒不如換一本,等到哪天興致來了,再次去翻閱,也許更能理解。畢竟書海無涯、知識無限,有更多的書籍或知識等待著我們去探尋,非因為一本書而佇足不前。
在知識內化的部分,本書提供了三步驟:
1.用適合自己的方法,將知識銘刻於腦
- 銘刻於腦,就是牢牢記住閱讀到的學問和感受。簡單說,別只是閱讀文字,也要試著寫出來或是說出來。將知識銘刻於腦的方法不僅限於「圖解筆記」和「廣播節目」,關鍵在於使用能讓知識在自己記憶內紮根的方法。也可以是心智圖、透過社群媒體發文、做個人閱讀筆記,或是與別人談論等等。
2.用輕鬆的心態閱讀,才能將知識「冷藏封存」
- 「冷藏封存」就是讀完書後,將當時看不懂卻隱約覺得重要的部分,原封不動地保存起來。例如,先前提過的蒂姆.英戈爾德那句「世界反而是接連不斷地在形成」,就被我「冷藏封存」在腦海裡。我會把看似意味深長,卻難以參透的話放入腦中的保冷箱,而不是直接略過它。
3.透過「產生連結」來攪拌腦袋
- 在獲得新知識的時機,把新舊沉澱物強行連結起來。借用藤原先生的話,就是用這種方式攪拌腦袋,賦予奄奄一息的舊沉澱物嶄新的力量,並且慢慢增加腦內的活沉澱物。廣泛的閱讀或者聽課,都是大量輸入的方式,為了理解跟活化,我們必須將輸入的資訊轉化為輸出的資料,不論是形成閱讀筆記、分享、向他人授課、讀書會等都是可行的方式,如就《最高學以致用法》提到的,最好的輸出就是「向他人授課」,我可以思考將所閱讀的書籍,結合學校軍事訓練課程時跟學生分享,也可以運用心智圖畫出書籍重點架構,配合家庭讀書會時跟孩子分享。將所汲取的知識能夠活化且將各個知識點相互連結及長留久用。
總結
我以一句話作為本書的結論:「藉由質精的閱讀,進行自我對話及反思,建立獨立思考跟具體的實踐,讓閱讀成就更美好的人生。」從人類一路的演化及進步到現在,全世界的各類的書籍有如此之多,稱為「浩瀚」書海也不為過,而書籍的知識,都是創作者將其研究、體悟、知識進行內化轉而輸出,讓我們可以輕易的取得及攝取,正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閱讀是件平價的投資,卻能帶來巨大的複利效果,我們何樂而不為呢?引用臺灣科技大學盧希鵬教授:
讀過的書,記得的叫知識,忘記的變氣質
讓我們持續閱讀,讓知識內化涵養,並輸出善知識傳遞給每一人。
我想推薦這本書給誰
學生、不愛好閱讀的人、社會新鮮人及資深人士、終身學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