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的書籍資訊
作者介紹:路克.馬瑟斯 作者經歷:他是《壓力不沾鍋》、《重新設定》,以及這本《逆習慣》 的作者。經營成功的事業長達28年之久,讓他學習到任何時候壓力都不可能快速消失。若想擁有健康、成功,以及良好的人際關係,就必須懂得如何處理壓力。作為澳大利亞Specsavers光學集團的原始董事之一,路克曾在百日內開了百間店,創下澳大利亞零售業展店最快的記錄。他自己經營的店不僅是全國之冠,前所未見的營業額甚至打破全球紀錄。路克在英國的Specsavers工作時,曾在短短三年內讓業績增加百分之三百五十。三十一歲時決定退休,第一次退休,他返回澳大利亞,原本打算蹺著二郎腿好好享受人生,但是沒過多久便發現自己需要某種東西─壓力。幫助他人抱持好奇心檢視自己的習慣,並且改變處理壓力的方法成了他的使命。無論是演說內容主軸、工作室以及輔導工作等都要幫助人們將壓力帶來的威脅轉變成挑戰。
翻譯:屈家信,出版社:大田出版社
我為什麼想讀這本書
我曾閱讀過 亞當.格蘭特的著作《逆思維》一書後,瞭解到換位思考或逆向思考等概念,因此,從本書名《逆習慣》中,想了解針對習慣上何謂「逆」,它所要表述的概念及方法是什麼?而我們又能如何克服各種阻礙自己的因素,進一步培養出好的習慣,使我們創建美好的人生。
一句話說明這本書要表達的內容
對於每件事物,大至人生,小至雞毛蒜皮的雜事,雖然說天底下無新鮮事,但卻充滿對我們個人而言未知之事,書中提醒我們,應該一直保持著「好奇心」,主動去探詢、去嘗試跟體驗,為自己訂立及選擇目標與培養新習慣,透過刻意練習及有意識的自我覺察,時時省視及調整,並持續堅持實踐,直至目標的達成。
書內重要的觀點及金句
亞里斯多德:「我們的重複行為造就了我們。」
沒有任何一種習慣是永恆不變。只要保持好奇心,並且希望改變,我們就能改變它。同樣的如果想改變看待自己習慣的角度,我們也能改變它。
閱讀後我所產生的想法
書中闡述的觀念,其實在大腦科學及心理學相關的書籍中都會談論到,只是這些書籍大多是以個別主題來做研究及分享,比如:冒牌者症候群、拖延、完美主義、多巴胺、慣性等,而本書即以生活的實踐為出發點,整合了相關領域的知識點,提供給我們在培養新想法或習慣時參考。
我們人類的大腦,它的設計為使我們趨吉避凶,當然它也喜歡輕鬆寫意,而容易推拖延宕。從丹尼爾·康納曼的著作《快思慢想》中提到了思考的系統一及系統二,系統一即是捷思路線,這是一個從我們以往的學習知識及經驗中,因應面對挑戰或問題時做出的迅速反應及回應,速度快但可能充滿偏誤;另外系統二則是深入思考,較耗時但產出的結果相對完整且嚴謹,我們深知系統二對於解決問題是最佳方式,然而我們最常使用的思考模式卻是系統一,原因無他,因為夠省力且快速。我從大腦的特性可以得知,培養新的習慣,我們所面對的第一個挑戰,就是自己,因此,書中分享的許多的方式:
- 將每個挑戰或新習慣劃分成一個個的小目標,避免一開始挑戰過高,失敗後感到受挫而放棄。
- 善用習慣迴路(觸發→行為→回饋)機制,刻意安排儀式感或者聯想因子,如:為培養閱讀習慣,刻意在客廳沙發上擺放想要閱讀的書,或者規劃寧靜舒適的環境(房間),讓自己進入該空間後,可以轉換心情進入閱讀。
- 如同書中舉出的的例子:
- 伊凡.巴夫洛夫-流口水的狗實驗。
- 行為學家史金納-史金納箱實驗-鴿子跳舞、觸電的老鼠。
我對本書的閱讀小結
新習慣的養成或者目標的達成,其實踐的過程是辛苦且煩悶的, 這期間大腦會發出一大堆的訊息去干擾及阻礙我們,包含了完美主義、拖延、冒牌者症候群、恐懼等之類,可見我們最大的敵人仍是-自己。
因此,我們應懷抱著富足心態以及好奇心(思考的留白及彈性),並積極嘗試與執行以及換位思考(第三者)等方式,透過自我覺察及持續堅持,過程中如有小達標,不妨也犒賞或獎勵一下自己,直至目標達成
我想推薦這本書給誰
各年齡層想要持續精進及培養好習慣的閱讀者,都可以適用,為了使我們的人生發揮價值,朝向正向及富足的生活,誠摯推薦大家可以參考本書的作法,並具體實踐,讓我們用好奇心持續嘗試新事物、培養新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