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談判時間軸:像老夫老妻吵架,最後還是牽了手

- 4月2日:川普在白宮對全球說:「你們都欠我10%的關稅」,日本直接被點名加到25%。這是貿易的公開羞辱。
- 5月初:日本想好好談,但美國說「先罰你再談」,讓人想起那種先打後說愛的錯誤關係模式。外交,變成商場鬥爭。
- 7月初:美國發出最後通牒:「不簽就35%」,像極了那種分手威脅。
- 7月23日:協議簽了,15% 關稅,日本交出5500億美元、買100架波音、開放市場,美國說:「這才是朋友。」
條件交換的協議內容:看起來是關稅,其實是關係
- 汽車與零件稅降到15%:日本說「謝謝」,豐田的股價直接狂飆,感覺像是終於被老婆原諒,重獲信任。
- 農產品市場打開:日本承諾多買美國米,但偷偷保護了自己的稻米農。是的,日本還是很會做表面功夫。
- 鋼鋁?沒救:美國維持50%的高稅,日本只能吞下去,這段戀情還是不夠平等。
- 投資5500億美元到美國:包括買100架波音飛機、投資AI、晶片、國防產業,像是道歉信夾帶的珠寶盒。
- 開放市場、減少安全檢驗壁壘:讓美國車更容易進日本,但到底會不會買?不一定。這像「你可以來我家坐坐」,但不代表你就會住進來。
日本:高傲與妥協交錯的國度
日本這次,在經濟上妥協,但在外交上,依舊保持一種含蓄的美學。他們不是沒有輸,只是不想讓人看出輸得有多徹底。
- 汽車業者超開心:豐田、本田、馬自達像中了樂透,出口不用再擔心被美國關稅狠狠剝一層皮。
- 農產品出口放行:日本讓美國農產進口,但用政策繼續保護本地農家,就像說「你可以當我男友,但別碰我日記。」
- 科技產業反而得利:因為那些投資大部分都投向AI與晶片,反而讓日本科技產業的氣場重新集中。
美國:收下權力的果實,也收下了孤獨的代價
川普說:「我們贏了。」他說得沒錯,但贏得有點孤單。- 美國拿到了錢、訂單與市場開放,農民和波音都要去開香檳。
- 可是汽車業者像被晾在一邊的老情人,GM 和 Ford 發現:「嘿,原來川普比較疼日本。」
- 美國消費者會發現,關稅雖降,但車還是不便宜。因為這些關稅早就轉嫁給了你我。
當世界開始劃線,台灣得選對位置
- 台灣可能不會是下一個被施壓的對象,但一定會被「參考」。
- 半導體是籌碼也是底牌,我們不能只靠 tsmc 一張牌,要有「政策設計」與「金融布局」配套。
- 國際投資人不會買一個「靠運氣的國家」,投資人買的是「懂得風險轉嫁、資源分散、心智清醒」的系統。
這場戲,台灣應該怎麼演?
- 不要只是在看戲,要準備好成為下一位舞者。
- 半導體優勢要繼續放大。
- 台灣出口業,要快快練好說故事的能力,讓全世界知道:我們不只是供應鏈,我們是核心。
- 財政與貨幣政策,也該開始想辦法穩住新台幣,不要讓它在強勢美元下變成沉默的牆角。
權力、貨幣與心態的三角習題
雖然協議方向己定,但這不只是一份關稅協議,更像是:
- 美國在演強勢:但其實焦慮。
- 日本在演妥協:但內心精算。
- 我們在看戲:但不能沒劇本。
如果你問我:「你覺得這場交易誰贏了?」
我會說:「贏的是,那些早就知道這是場戲、卻依舊準備好登台的角色。」
就像巴菲特:在所有人都在談關稅時,他已經買好不受稅影響的現金牛企業。
幾個投資時的思考提醒
台灣的出口業要如何調整產品組合?
->避開與日貨正面競爭、強化非美出口區
半導體如何延伸供應鏈影響力?
->投資海外封裝、加強IP與軟體工具布局
匯率風險怎麼對沖?
->透過美元資產配置與出口多元化分散風險
這篇筆記可以當作一個節點,也可以把它當成一面鏡子。
它說明的,不只是經濟制度在轉變,而是國與國如何用「利益」包裝「恐懼」,再把它賣給市場。
而我們要做的,不是選邊站,而是學會站穩自己的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