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好,我是中華光點小學堂的校長林協興醫師。
在所有兒童癌症中,「神經母細胞瘤」大概是名字最容易引起誤解的一個 1。一個「神經」,一個「瘤」,光是這幾個字,就足以讓許多人的心中充滿各種擔憂與猜測,甚至衍生出許多讓人心痛的錯誤觀念。今天,我想做的,就是和大家一起,把這些附加在疾病之上的沉重標籤,一張一張,輕輕地撕下來。
破解三大迷思:神經母細胞瘤不是你想的那樣
在深入了解這個疾病前,讓我們先來直面那些最常見,也最傷人的錯誤觀念。
- 迷思一:「是不是孩子比較『神經質』、情緒化,所以才會得這種病?」
這大概是最大的誤解。神經母細胞瘤是一種癌症,是生理層面的細胞病變,與孩子天生的個性、情緒管理能力、甚至是所謂的「神經質」完全無關。孩子表現出的哭鬧、躁動或不適,往往是腫瘤在身體裡造成疼痛或壓迫的直接反應,那是身體發出的求救訊號,絕非「無理取鬧」。 - 迷思二:「是不是家長管教不當,或家庭環境壓力太大造成的?」
我可以負責任地告訴所有家長:絕對不是。神經母細胞瘤的成因,與父母的管教方式、家庭氣氛或任何心理壓力都無關。它源於胚胎時期的「神經母細胞」沒有正常地發育成熟,進而產生癌變。這是一個細胞層次的意外,沒有人應該為此而自責。 - 迷思三:「既然是『神經』的腫瘤,是不是長在腦裡,會影響智力?」
這也是一個常見的混淆。雖然都與神經系統有關,但神經母細胞瘤最常發生的地方是腎上腺和腹腔,而非大腦。它影響的是交感神經系統,與大腦的認知、思考功能是不同的範疇。孩子們的聰明才智、學習與創造力,並不會因為這個疾病而被直接剝奪。
身體裡的郵差系統:一個溫柔的比喻
為了讓大家更容易理解,我們可以將身體的神經系統,想像成一個極度精密、正在運作的**「郵政總局」**。
而「神經母細胞」,就是一群還在受訓的「實習生郵差」。在我們還是胚胎的時候,他們非常活躍,出生後,大部分的實習生都會順利長大,變成成熟的神經細胞(正式郵差)。
但有時,一些實習生細胞「迷了路」,沒有順利成熟,反而異常地聚集、增生,形成了一堆亂七八糟的「迷路包裹」——這,就是神經母細胞瘤。
所以您看,這整件事的起因,是細胞在發育過程中出了點小意外,它和郵局的管理規章(神經發展)或局長的心情(情緒),是完全沒有關聯的。
需要的不是責備,而是專業的愛與陪伴
當一個家庭收到這樣的診斷,他們要面對的,除了艱辛的醫療過程,往往還有來自外界甚至內心的誤解與責備。
這也正是「中華光點兒童重症扶助協會」存在的意義 2。我們的創辦人,正是因為看見重症孩童對學習的渴望,以及家庭照顧者的辛勞,才決心要為他們點亮一盞光 3。
我們的「天使老師」帶著畫筆與繪本,走進孩子的家裡與病房,提供免費的藝術與人文課程 4。我們做的,不僅是「教學」,更是「陪伴」。在一個沒有誤解、沒有標籤的安全空間裡,讓孩子透過藝術,將那些說不出口的疼痛、恐懼與希望,盡情地表達出來。同時,我們也為家長們舉辦「喘息關懷活動」,讓他們能有片刻喘息,知道在這條路上,他們並不孤單 5。
校長的話:用理解,取代誤解
神經母細胞瘤,是一個需要專業醫療來處理的「包裹」,而不是一個可以隨意貼上標籤的「問題」。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幫助您更正確地認識這個疾病。當我們能用同理心,去看待孩子身體不適所引發的情緒;用關懷,去支持那些心力交瘁的家庭時,這份「理解」,就是最溫暖、也最有力量的光。
想更深入了解「中華光點」如何點亮生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