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股癌-Podcast-25.07.26
**與企業界互動的價值與視角差異
*傳統分析者多依賴法說會、年報或Call Memo理解公司,但可能受限於自身分析框架。*常見的分析盲點如:對毛利率與營業費用的標準化期待,忽略公司投資背後的戰略意圖。
*若能與企業第一線人士交流,有助於了解其支出的實際動機與長遠規劃。
*當企業種下投資種子,只有深入理解其vision,才可能更準確評估未來成果。
*過於依賴財務數字的審核方式,可能會錯失潛在投資機會,顯得可惜。
**Google財報亮點與AI進展
*Google在廣告與AI發展方面皆走在正軌,表現亮眼。
*儘管分析師會議上無法準確預測下半年廣告狀況,但整體態勢仍穩健。
*AI Overview產品評價良好,有助未來成長。
*YouTube Shorts表現已能與長影片抗衡,證明短影音並非低品質內容。
*社會對短影音的負面刻板印象來自代溝與偏見,演算法推薦內容其實反映用戶本身偏好。
**短影音的定位與社會觀感
*短影音已成現代人攝取資訊與娛樂的重要方式。
*演算法推薦反映個人喜好,若內容品質不佳,問題往往出在用戶而非平台。
*批評短影音等新媒體型態的人,其實如同過去長輩批評新一代娛樂方式。
*這類討論無需爭辯,因為數據(短影音表現與成長)已清楚展示其價值。
**AI算力與資本支出(CapEx)展望
*目前雲端與AI算力需求仍供不應求,Google將追加CapEx為正面訊號。
*預期其他科技巨頭也會跟進擴大AI相關支出,反映整體產業動能持續上升。
**Google AI變現模式與市場接受度
*Google採綁定(bundle)策略進行AI產品變現,例如購買雲端空間即附帶AI功能。
*這種間接收費模式提高用戶接受度,且實際使用者體驗良好。
*未來AI將無所不在,從AI PC到雲端服務,用戶將在不知不覺中 被綁定 使用AI。
*因此不必過度擔憂Google AI的變現能力。
**Google整體健康與修正能力
*Google初期在AI策略上曾受政治正確(多元文化納入)干擾,影響市場信心。
*經過修正後,其AI產品如Gemini已回歸主軸,成為AI領域的核心競爭者之一。
*整體營運與研發策略健康,Google仍是AI產業中的領跑者之一,發展無明顯問題。
**Tesla處於轉折點,展望中長期仍具吸引力
*Tesla近期法說會透露,公司正朝更好方向轉型,雖短期業績可能受美國政策變動影響,但不影響長線佈局。
*財報發布後股價下跌8–9%,隔日反彈4%,提醒投資人不要用短線波動來評斷公司本質,避免被洗臉。
**FSD進入起飛期,訂閱潛力龐大
*Full Self-Driving(FSD)從V12升級至V13後數據量激增,滲透率提高25%。
*Tesla指出仍有超過50%的用戶未開啟FSD功能,可能是尚未訂閱,因此公司計劃加強溝通推廣訂閱。
*長遠來看,FSD訂閱模式將為公司創造穩定收入來源。
**Robotaxi進展快速,具顛覆性潛力
*Tesla在Austin測試Robotaxi運行順利,目前成本為每英里50美分,未來可望降至25美分,相當於每公里約新台幣5元。
*相較Uber或傳統計程車動輒每公里30–50元,新服務具高度價格破壞力,可能改變城市居民對擁車的需求,進而改變乘車市場的規模與型態。
*Robotaxi不僅可搶市占,更可能擴大整體市場,效應類似當年Uber之於傳統交通。
**Cyber Cab與共享車隊構想逐漸具體化
*Tesla規劃推出更低價、專為載客服務設計的Cyber Cab,其設計可大幅降低車輛成本。
*Tesla車主未來可在閒置期間將車輛加入公司共享車隊營運,但需符合安全規範,公司已針對胎紋、車況等項目進行評估設計,顯示此機制已在積極籌劃中。
**法規仍為推動Robotaxi最大阻力
*雖有大量數據可佐證自駕車安全,但公眾與立法者信任需時間建立,媒體對事故的放大報導也為發展帶來挑戰。
*然而,Tesla對法規準備與安全設計愈趨完善,使Robotaxi從本夢比逐漸走向現實。
**人型機器人Optimus進入第三代開發,為未來最大產品
*之前市場傳聞Optimus發展停擺,但在特斯拉的電話會議中提到,公司正推進至第三代,功能顯著進步。
*對零件要求極高,部分供應商遭汰換,引發外界誤會是要停止發展,但實為新設計導致供應鏈調整。
*Tesla高層認為Optimus將成公司最重要產品,未來有望量產,投資人不應低估其潛力。
**市場評價邏輯轉變,聚焦未來潛力非賣車數據
*Tesla估值重心已從賣車轉向科技平台與訂閱服務潛力,車輛銷售數據僅為參考,非估值核心。
*Robotaxi與Optimus為核心投資邏輯,與其追蹤短期交車數字,不如評估未來可能開創的新市場藍海。
*機器人相關投資標的有限,除了如NVIDIA之硬體供應商外,Tesla為少數具備終端應用、平台與硬體整合能力的公司。
*即使當下非買電動車題材,亦應將Tesla納入機器人與自駕車未來佈局中。
**Tesla短期挑戰來自政策與市場雜音,但中長期具備三大成長引擎:FSD訂閱轉換率提升、Robotaxi量產與低價化、Optimus機器人商業化。
*法規與信任為當前主要限制,但公司準備充分,進展已從夢想邁向現實,值得長線投資人持續追蹤。
**QA部分。關於AI二次元應用與殺手級應用的討論
*馬斯克推出的 Grok AI二次元妹子系統被視為潛在殺手級應用的起點,但使用者體驗仍不成熟。
*類比遠距戀愛的感覺:雖然有陪伴感,但缺乏實體互動,容易鈍化興趣。
*遊戲業最賺錢的是造型(skin),Grok若能商業化 skin,也可能成為營收來源。
*目前的AI角色(如 Ani)使用體驗仍出戲,例如報時與講話內容不符、念出 Emoji 等,需大量指令調整,體驗不佳。
*用戶即使能讓角色脫衣,仍不覺得有魅力,說明視覺刺激不足,難以取代現有手遊體驗。
*即便如此,未來仍可能出現突破點,目前只能保持開放心態。
*真正的殺手應用通常不是在一開始就被看出來,而是後來發現某特定應用突然爆紅。
*就像網速變快後,串流媒體突然成為主流,但一開始並未被認為是殺手應用。
*所以不能被先入為的限制判斷,要能跳脫框架,看到潛在機會。
**關於川普關稅政策的本質與影響
*川普的貿易策略類比為 強迫全世界開放港口,甚至像列強對清朝與日本的要求。
*不只是要求開放市場,還要對方 多付錢,等於直接幫美國「補財務缺口」。
*類比接手一個手遊帳號後 把資源一次用光,川普代表的美國家底夠厚,可以這樣做。
*本質上是把過去讓利過多的部分討回來。
*美國此舉也是 檢驗盟友 的手段,看誰願意站在美國這邊。
*即便其他國家被打擊,仍需接受,因為美國原本就有實力這樣操作,只是以前較客氣而已。
**關於美股定期投入與高點投資的疑問
*一次投入長期來看報酬較好,有學術研究佐證,不建議持有大量現金等待低點。
*但現實中多數人財源有限,本來就是分批投入,所以持續投入即可。
*現在的高點也可能是未來的低點,不易預測。
*回顧2020年反彈走勢,很多人期待第二隻腳沒出現,直接開走。
*因此即使保守看待市場,也應該維持部位,避免錯過行情。
*若是投資大盤型 ETF(如QQQ、VTI),建議持續投入、不需刻意算點位。
**關於定期定額與獲利賣出同時進行的矛盾
*若因資金需求賣出部分部位是合理的,但若一邊獲利賣出又繼續定期買入,等於在高點接回,邏輯上略顯矛盾。
*除非明確區分用途,例如父母為子女教育基金持續定期買入,但中間偶爾有臨時支出需賣出。
*否則就容易造成鬼打牆狀況,還會增加不必要的交易成本。
**關於28歲投資人資產配置的建議
*當前配置偏重個股(NVIDIA 25%、TESLA 20%),也涵蓋 ETF(SMH、QQQ、VOO)及避險資產(TLT、GLD),策略為長期持有。
*是否應將個股轉成 ETF,取決於個股績效是否長期表現良好。若選股能力不足,可考慮轉為 ETF。
*黃金與債券的用途視個人策略:
-有人視黃金為避險,有人拿來做價差。
-債券也分為穩定收息派與短線交易派。
*自己若能明確掌握商品的功能定位,則持有與否便沒有絕對對錯。
*投資的核心原則是:砍掉表現差的資產,把錢灌溉到表現好的標的上,即灌溉鮮花、斬除雜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