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6森植誌語錄
水來自天,卻不全憑天命。順流而行的工法,是林地與人之間最溫柔的對話。
7月20日,薇帕颱風已遠離,但山區水勢尚未平息。儘管雨勢未盡,仍決定趁著短暫的空檔踏入576,一來觀察林地狀況,二來也是希望把握這些風雨過後的機會,看看森林如何表現它的「復原力」。但當車輛尚未接近576,耳中已傳來清晰的水聲,如同山林在述說著剛經歷過的風雨故事。循聲而行,抵達防洪堤前,只見溪谷水流湍急,沿石縫奔竄、迴盪,氣勢凌厲卻未越界。這不僅是自然的恢復,更是過往水路設計所展現出的效能確認。

跨過溪床,步入576林地。原先開挖的排洪溝在這次暴雨中如預期發揮作用,溪水並未對林地造成衝擊,反倒成了滋養樹苗的生命之流。大葉楠木、香楠、台灣原生山茶、山櫻花、相思樹⋯⋯等原生樹木及苗種紛紛展現出生長力道,葉色轉亮,枝條挺立,彷彿正迎接這場天降的淨化與祝福。
然而,雨水也使得雜草迅速蔓延,部分苗株漸被掩蓋,草勢旺盛地爭奪光線與水分。這樣的現象提醒著,森林復育不僅仰賴植栽與自然的合作,也需定期的清整維護,讓林地有更多空間進行物種競爭與演替。此刻的576,是一座正在加速學習與生長的森林,它懂得吸納,也懂得回應。為了更了解這場雨後的流域狀況,特意沿著溪谷往上游前行。腳下濕滑、岩石裸露,但每往上一步,便可清晰觀察溪水如何切割、如何繞行,也可見水對於岩石的刻畫與塑形。水的流動,不只是破壞,也是一種有機構築。
這段溪谷,過往就曾上溯探勘,地形雖然崎嶇,但尚稱親近。但去年康芮颱風之後,大量巨石順山滾落,橫亙溪道;而這場新雨,則將原本單一溪流,切割成數層水階,層疊瀑布穿石而下,水霧氤氳,如夢如畫。昔日的探險之路,如今被自然改寫成一場壯麗的山水展演,既驚豔,也充滿敬畏。
溪谷與林地之間,存在一種無言的互動。溪聲是訊息,土壤的吸飽與乾裂是回應,草本植物的擴張與倒伏,則是這場天候交談後的結果。此次巡視,不只是檢查成果,更像是聆聽森林如何回應環境的改變。
或許在不遠的日子裡,得再次攜鋤入林,進行適度的草本清整。但那將不再只是管理行為,而是協助一場更深層的自然演替得以順利發生。因為這座森林,正用水聲與新葉,向人類表達它的成長與需求。
文:🌲👣 藏山問行|Dr. ANDERSON 戴慶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