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略源頭|美國經濟結構與全球貿易失衡
美國長期處於巨額貿易逆差狀態。2024年,商品貿易逆差高達 1.28兆美元,其中對中國的逆差佔 42%。
同時,美國製造業佔GDP比重自1990年代的近20%降至2020年代的不到11%,造成:
- 本土製造業空洞化
- 工人收入停滯與社會階級分化
- 對全球供應鏈依賴加劇
二、決策過程|從理念到行政命令
川普政府於2025年4月2日簽署兩項行政命令,推動雙軌關稅體系:
核心依據:
- 《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IEEPA)
- 《1974年貿易法》第301條款
➡ 法律授權繞過國會,實現總統高度主導的貿易干預。
三、實施細節|稅率結構與豁免機制
關稅類型稅率範圍適用對象基礎關稅10%所有進口商品(99.3%品項)對等關稅12–104%逆差前15大經濟體汽車加徵稅25%所有進口整車
特例說明:
- 中國商品:總稅率高達104%
- 越南:46%,歐盟:20%,以色列:12%(因軍事合作)
- 電池關鍵礦物如鈷、鋰可豁免;但稀土與貴金屬不豁免
- 跨境電商(如Shein)800美元以下仍享免稅,但受監控
四、政策目標|表象與深層意圖
表面目標:
- 縮減貿易逆差
- 振興製造業
- 打擊不公平貿易與匯率操縱
深層意圖:
- 供應鏈重塑與美國製造主導權回歸
- 關稅作為談判槓桿與制度武器
- 建構「經濟安全優先」的新秩序
🔧 案例:
若台積電與三星不赴美設廠,恐遭加徵「技術轉移費」
五、全球反應|多邊反制與經濟衝擊
各國反制舉措:
- 中國:稀土出口配額、拋售美債、加徵84%關稅
- 歐盟:數據稅、補貼調查、晶片法案升級
- 加日:能源與汽車政策調整、外交協商
- 新興國家:越南、印尼等建立區域供應鏈聯防機制
經濟衝擊預估:
- 全球貿易量下降4%,轉為負成長(-1%)
- 美國GDP下滑 1.24%,通膨上升 1.98%
六、地緣政治與制度重構
- WTO邊緣化,多邊體系動搖
- 供應鏈主權化成新趨勢,各國強化本土產業
- 經濟陣營化:中美制度分離、RCEP與印太合作升溫
七、關稅的終極角色|新冷戰工具
美國關稅戰略不僅是貿易工具,更是制度戰與國力競爭的延伸。核心不在金額,而在:
- 控制制度節奏
- 要求附加價值的交換條件
- 在全球重構制度敘事主導權
三個現場案例解析
案例一:川普關稅遭美國法院挑戰
《V.O.S. Selections v. Trump》案
- IEEPA執行遭質疑,國際貿易法院裁定川普越權
- 案件上訴中,可能進入最高法院
制度意涵:
行政權與司法權的邊界爭議,動搖多項關稅政策合法性。
案例二:關稅收入暴增,五個月700億美元
- 2025年前五個月,美方關稅收入破 700億美元
- 被視為財政赤字補充與川普選情加分工具
制度意涵:
關稅成為「痛苦換秩序」的工具,政治資本轉化財政收入。
案例三:台灣ICT產業重傷,被課徵32%關稅
- 台灣對美順差達 670億美元,列入「骯髒15國」
- 雖晶片未被課稅,但筆電、伺服器等ICT設備受創
- 台積電赴美投資 1650億美元 被視為制度交換
制度意涵:

台灣不僅輸出產品,更輸出制度主權。若敘事不對等,將持續被邊緣化。
結語:制度戰的前哨,就是關稅
這場關稅戰背後是一場「制度對撞與主導權爭奪戰」,考驗各國:
- 能否保住產業自主
- 是否有足夠制度敘事力回應美方主張
- 如何在全球協調與本土優先之間取得新平衡
「關稅已不只是邊界的稅,而是邊界的重設。」